主持人:尹援平 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
谢谢郭励弘部长,郭部长的演讲观点鲜明,尖锐深刻,思路开阔,数据充分,对我们很有启发,让我们大家再以热烈的掌声对郭部长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今天下午的报告会三个半小时,四位专家的演讲,我希望我们主办方举办的这次演讲会能够为与会代表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谢谢大家!
主讲人:郭励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
我很高兴今天跟各位企业家做一下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为企业自主创新清除体制障碍。讲四个方面,首先从国家创新体制看体制的重要性。第二,我认为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症结是体制障碍。第三,对国有企业来说近些年来还有一些进一步削弱技术创新能力的新举措。第四,经济学的技术具有广义内涵的,不单单是科学技术的技术,而且包括体制制度在内。
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得非常明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我觉得这个提法是有拨乱反正意义的,因为过去确实有一些人没有把企业看成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去年因为我们围绕自主创新做了很多的研究,中财办要求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报告,一些国家和地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经验借鉴。我们提供的报告一开始就这样先说明了,我们用自主创新在Google做搜索,没有搜到,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用语,其它国家和用语只有推动企业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经验可供借鉴。
政府主要该做的事情不是督促指导企业怎么去创新,而是实质性地推动体制改革,为企业自主创新清除体制障碍。
1993美国哥伦比亚的纳尔逊联合二十多名有关学者和专家开展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结果至今仍然是权威的文献,这个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认同方面取得几点共识,首先这个所谓国家创新并不是有意识的设计或者建造的体系,它一系列机构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的创新行为。如果要用功课的语言来说,创新行为是应变量而不是自变量,就创新抓创新不会抓住结果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从事研究人员和研发部门,也包括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教育系统竞争方式和企业内部结构等等。在进行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有时很难划清哪些在体制外,哪些在体制之内。所以影响包括整个体制在内。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鲜明的国家特色渗透在企业教育系统法律政治和政府中,而这些都是理智的经验和文化造成的,人们需要一个国家的工业创新的基础连续性,特别是专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建立与工业界的联系机制的计划,国家的其它基础设施、法律、财政政策、教育、金融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将主要影响创新活动,而且这是长时期的。
第三个共识,技术国际化的挑战在削弱各国的特色,由于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竞争对手,所以导致一种倾向,一些国家采取其他国家体系中他们认为比较强的那些部分,比如说美国和欧洲国家借鉴日本的经验正在放松限制公司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法律。比如说第一收入国家正在寻求发展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模式,所有这三个共识我都是完全同意的,因为他们说明国家创新体系里头金融、财政、贸易、研究开发、教育、法律、企业内部结构等等各项体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是从国际经验,国际比较来看体制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自主创新采取两种主要形式或者说依循两种主要的途径,第一条途径就是现有企业,自主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这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是畅通无阻常规方式,但是我们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而没有力量自主研发。其中,R&D投入过低是主要原因。
我们看一下,工业化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全国平均的工业化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80年代都已经达到了3%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地提高,跨国公司的指标多在5%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2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今年此项指标都在0.7%左右,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这个指标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于生存的。也就是说平均来看,我国的企业是在难于生存的条件下挣扎着,所以所有企业大概都感受到了挣扎的非常费劲。
第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都不惜为R&D投入巨资,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标准,而在我国,尽管政府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我们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1990年还有54.1%将为23.4%,应该说90年的数比八十年代初已经降低了。
第三,我们知道研发有三个阶段,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实验开发第三个阶段各国的企业毫无例外完全都是由企业完成的,而且各国企业还程度不同在第二阶段的应用研究中占据一定的份额。而我国的企业R&D投入占全国总投入比例本来已经是偏低的,比美国和日本低十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我们的企业不但没有深入到第二阶段的应用研究,而且在第三阶段的实验开发中也仅仅占到77%。我们国家是企业R&D不能覆盖实验开发的唯一国家,问题如果在于R&D过低可能很简单提出措施,企业应该大大提高R&D比例,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主要取决于财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等,不是在科技或者是企业范围内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也就是说现有企业能不能成为实验开发和自主创新的中间,关键在经济体制。
更何况如果我们只讲R&D的话,企业不投,靠政府投,计划经济也可以做到,我们知道,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研发人员,拥有三分之一的研发成果,这全靠政府大力度的投入,但是你要想取得全面的产业发展就必须要有整套的市场经济制度,所以苏联这么大的科研成果,最后主要是集中在军事装备工业。最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国务院印发关于配套政策的通知,也就是60条,刚才胡司长已经讲解过了。其中财税制度我认为有大力度的改革,像我屏幕上列出来的这些改革,财政部的说法管饭吃,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技术发生费用的150%敌寇当年应纳税的所得额。像企业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30万以下可以一次或者分次摊入管理费等,财税制度确实在支持创新。特别是据说今年有可能要取消计税工资,也就是说所得税合并,国内企业像外资企业一样,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有960块钱的月薪可以列入成本,工资在所得税后,可以说是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工资政策。但是相对来说,在60条里头,其他部分就比较弱了,尤其是金融。
以上是第一条途径。
第二,科技人员以风险企业为载体的实验开发,这也就是美国所创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硅谷模式,在风险资本的强力支持下,许多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使得科技成果,甚至仅仅是一个创新的思路就能够迅速变成商品,实现科技人员与风险企业为载体的实验开发。这个模式目前只在美国以色列、台湾等少数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欧洲、日本、韩国都在急起直追。我国处于从计划到市场的艰难转轨时期,我们的市场环境比起欧洲、韩国是差得很远的,更没法和美国比。
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里提出,全球有46个技术创新中心,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地位,美国最多,有13个。第二英国有四个,中国不错,和德国并列第三,各有三个技术创新中心,但是很遗憾,中国的三个中心分别是台北、新竹、香港,大陆无缘排名,所以在大陆上海、北京、深圳经常争谁是创新中心,我在这三个地方讲,就跟我们足球老在国内争谁最强一样,毫无意义,连亚洲都冲不出去,印度好歹有一家班加罗尔。
我以ICT产业为例说明两岸的差距。2002年我去台湾访问的时候,我问他们,韩国的厂商都去大陆投资,台商如果不去大陆和韩国厂商竞争中败阵,我问他你们去了大陆以后,大陆厂商对你们构成威胁吗?大陆厂商不构成威胁。有关的统计数据也支持有关的看法。03年中国出口了411亿美元计算机部件和外维设备,外资企业占92%,出口890亿美元电子和电讯设备外资企业占74%,大陆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80%是处于ICT产业,台商在这些销售收入中占一半以上。2003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出口厂商排名前三名全是台商,出口额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陆是成功大企业的拳击台,我们可以欣赏别人来打拳,但是我们自己的重量级选手一时上不了台,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改革落后于开放。因为我们开放了,他们都能到我们这儿来打拳,因为改革落后,所以我们自己的拳手没有培养出来。
台湾把ICT产业成功归结为三点,创业投资、工业技术研究院、高技术工业院,新竹园区。现在在国际上高技术产业研究要讲高技术工业园区,讲完美国就要讲新竹,欧洲的300科学园区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讲创业投资,讲完美国就要讲以色列、台湾,大陆、欧洲、日本、韩国都去台湾取经,政府的研发经费应该如何配置,如何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但是对于大陆的学者来说,只研究创业投资、工研院、高技术园区远远不够,因为还有许多更基础的经济制度我们是没有的,中小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这在台湾都早已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非常困难,仅仅刚提上日程的问题。
所以在台湾开两岸高技术产业发展交流会上我就谈,你们所说的创业投资工研院高技术园区是第三个烧饼,前两个烧饼吃过了,吃完第三个烧饼你们就吃饱了,就完成了,对我们来讲前两个烧饼没吃,光吃第三个烧饼是饱不了的。创业投资,台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决心发展ICT的时候,李国鼎非常敏锐认识到,必须要有创投的支持,所以在美国请来一家创业投资公司H&Q,建立的必要的制度,台湾整个创投蓬勃发展起来了。而且回过头来看,台湾的创投和H&D合并,很有名的汉鼎亚太,我们每年都有创投会议,看一下创投会议一半以上是外资企业,我们的风险投资就像我们的各种装备一样,是引进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我们自己的还是不行,为什么不行?基本的四大制度都没有建立,也就是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运用,创投资本和知识产权的结合,创投的退出,四大制度,全都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在ICT上落后了,生物技术产业是不是能够改观呢,因为有些搞生物技术的就说,我们在生物技术上有一些技术优势,我们是人类基因工程六个测试国家之一,承担了1%的测试任务。我想技术可以超越体制无法超越。产业企业能不能生存靠的是企业和制度,如果我们体制改革继续滞后,仅有一点技术优势是不足为凭的,中医药就是很好的说明,中医药国际市场日本第一,我们甚至落后于泰国,你说中医药的技术是谁最丰厚,所以靠技术,没有体制是绝对不行的。同样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问题,要寻求出路,同样不可能有简单的形式化的对策。
应该注意经济学所谈的技术是具有广义内涵的。提出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这些概念而是经济学,经济学的概念技术是广义的技术,其中包括制度和管理等等内涵,技术创新最早提出来熊彼得,经济技术是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现在有些议论说出了技术创新以外,企业还要注意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为经济学概念对技术的误解。
深圳的比亚迪公司,97年开始生产电池,镍镉、镍氢电池做到世界第一第二,这里边有新技术和新观念,总的来说属于技术创新,新技术表现为多项专利,凭专利打赢对日本的三洋的官司,新观念是什么呢,用人海战术和日本的全自动化对决,其实就是单机自动化。从日本的全自动化到中国的单机自动化,如果狭义理解技术的话,这不能叫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但是实际上我们广义的理解它,它恰恰就是技术创新,按照生产线来看,日本厂商投资要一亿美金,而且这种设备控制在日本人手里,不会便宜卖给中国人,按照比亚迪的方式五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方式就够了。日本一条线用两百人,比亚迪用两千人,最后核算到单位成本日本4.9美元,比亚迪1.3美元,日本的柔性程度很差,换一种规格要调整很长时间,而比亚迪柔性很好,用这个例子说明技术绝不是狭义科学技术的技术,而是广义的经济学的技术。
谢谢各位!
(根据记录摘要整理)

主持人:尹援平 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
谢谢胡博士。胡博士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我想都是十分重要的,启发我们的思想和思路,了解和掌握自主创新的政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下面我们向胡博士致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同志,他演讲的题目是《清除自主创新制度障碍》。
主讲人:胡志坚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
尊敬的尹援平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各位企业家代表,大家好!
受会议的邀请,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未来走向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主要是结合今年刚刚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制定背景,研究的背景对未来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今年召开全国科技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最近也颁布了三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这三个文件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核心是自主创新,包括指导方针是十六字方针,特别强调把自主创新摆在第一位,同时提出战略目标就是2020年前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了这个目标和指导方针做了任务的部署和体制政策的保障。
自主创新从那里来,因为这个词是新提出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主要是追求科学发现和基于科学的技术发明。这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另外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创新,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技术开发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另外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两个层次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所以总体来讲,自主创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机构与大学的科学研究,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次规划和历史上一共有八次规划,和历次八次规划有重要的不同点和背景,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过去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规划的,所以针对不同的背景,规划的实施特别强调五企业主提过去主要靠科研机构和大学做规划,这次特别强调企业主体,这是中长期科技规划在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方面特别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的特色科技创新。
第一个任务,首先就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包括围绕这个目标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技术创新主体为什么是企业?有必要在这儿说一下,因为在国外肯定不需要说的,因为市场经济毕竟历史比较短,从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来看,技术发明主要是获得知识,技术创新是把知识商业化,发明是纯粹追求一种概念或者是想法,关于新产品或者工艺的,技术创新的标志必须是成功进入一项新产品、新工艺、新商业模式的市场,这两者是不同的范畴。不能说大学科研机构是创新者,从这个角度只能是企业是技术创新者。包括人类通过利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发展、技术发明这个过程获得知识,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财富,它是这样的循环过程,只有企业才是技术创新者,我们说主体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从亚洲外向型工业化不同路径来看我们国家技术创新状况,这是世界研究学界普遍共识的,亚洲基本上是外向型的工业化的路径,有两种典型的不同的代表,一是韩国,一是中国。韩国遵循雁阵模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上发展延伸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往上攀升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个过程始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技术创新努力来实现的,它达到现在高技术结果比较优化的阶段。
我们从简单的吸引FDI开始,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我们的成绩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与新型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这个发展类型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都是这样的发展路径。看到我们的效果,高技术产业占全球的份额,中国在2003年已经占到12%,超过日本。高技术产业占本国制造业的比例,1990年是6%,2003年我们达到了18%,也超过了日本,也超过了欧盟,在我国的成绩是很大的。乍一看中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谁在主导我们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呢?从产品出口这个例子可以看一看,高技术产品出口1985年7亿美元,1990年27亿,1995年101亿,2000年370亿,2005年2183亿,但是再出口额中三资企业出口占到88%,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这么发达,实际上大部分是外国企业在中国主导,创造的。
从本质上看,我们的经济实际上缺乏财富创造的经济。GDP总量占世界的4.4%,但是原油比例、原煤消耗的比例、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资源消耗水平远远超过世界水平,跟GDP占得比例不成比例,说明我们的经济靠大量的资源堆积起来,创新的份额很少。
技术创新指数,白色是中国的,我们是负的0.43,跟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处于一个层次,和韩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没法比。
经过创造性指数,包括技术指数和创业指数,白色也是负的,我们比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菲律宾还不如,这就看出经济实际上是创新含量很少。我们国家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也是不乐观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占销售额的比例长达十年时间里一直徘徊在0.5%,2.8万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只占四分之一,自主知识产权状况也是不乐观的,1998年到2003年国内专利申请我国企业的申请不到30%,大部分外资企业,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不多,企业创新投入也是处于低水平的增长期,增长率也不快,而且三资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
包括国内外大企业的比较可以看一下,大中型企业1991年到2003年12年的时间,研究开发占销售额徘徊在0.4到08%之间,发达国家一般都是3%,高新技术企业在3%左右,外国排头兵的大企业研究开发占销售比重都很高,有的高达15%,就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含量。而且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处于OEM阶段,主要是做一些代工和组装贴牌生产,销售和高科技服务方面做得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没有到那个阶段。
但是我们国家目前实际上发展阶段进入企业研究开发快速增长的阶段,研究开发占GDP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呈现S曲线的规律,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也是研究开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期,这是一个世界的规律。快速增长期起点在什么地方,在人均GDP一千美元左右,我们前几年刚达到这个阶段,进入到这个阶段。全社会研究开发占GDP在1%左右,通过十到十五年快速增长期,占GDP的比例超过2%。像美国、韩国、日本都有这样的阶段,我们目前正进入这样的阶段,所以今后五到十年十分关键,2004年我们国家全社会R&D/GDP为0.213%,统计国家平均为1.6%,发达国家为2.2%,如果我们不能冲到2%,把目前的主导趋势扭转过来就很难了,许多企业都将被淘汰。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企业技术投资增长速度。
我们目标是这样设定的,2010年到R&D占GDP的1.0%,2020年到2.5%。
这是配套政策,怎样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一个重点,所以开篇就是是这么多,营造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定政策。在57条实质性政策,有37条与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密切相关的政策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制定政策的目的,营造激励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强化创新的自主性,外国人也创新了,我们更多给自主创新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着力培养我们自己的自主的创新能力。制定政策的目的,除了鼓励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使企业回归为技术创新者,过去我们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源于国营工厂,它过去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企业,企业存在降低交易成本追求利润的,让它回归为技术创新者。当然政策应该是包括很多层面的,特别是指导思想要进行转变,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从国家角度来说,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在经济增长方面,也要做很大的调整才行,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大的环境,包括财政政策,整个的税收政策。比如说你要鼓励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资源、环境所得方面的税收都要做大的调整,才能使企业采用环保技术,节约资源的技术才划得来才核算。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市场竞争政策都要做相应的调整,才能够恩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利可图。
这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的政策问题,这次还是从容易的地方着手,着重解决自主创新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创新活动的各类政策,当然包括科学研究政策,也有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是重点,激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
从科技活动的特点阐述一下政策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活动这样一个现行模型来表示,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才需要政府干预,因为传统经济学,市场机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但是实践证明,科学研究这一块市场机制存在失效,一是基础研究,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入,投入以后知识不能独占,不能把知识产生的效益度向,更多是社会共享的,它不愿意投入。还有一部分就是早期技术的开发风险比较高,从技术研究和发明开始第一步向市场转化的时候,风险很高。按照市场经济,它应该获得很大的价值,但是风险高,所以企业也是很谨慎的,所以这两块的知识生产或者科学研究开发活动,如果纯粹靠市场的话,这个社会的投入就不足了,整个社会的科学进步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的政策就是消除造成这种市场失效的障碍是我们政策的首先目标。
这个图可以看出来,中间这一块外国经济学家把它比喻为死亡之谷,过去常说成果转化,实际上是风险最高的,整个社会投入资源配置是很难配置过来的。也有经济学家把它比喻为达尔文之海,这一块表明试者生存,风险很高,从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创新的彼岸中间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政策重点支持、扶持、分担风险的地方。包括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区别和风险的区别。从国外大企业典型的企业研究开发基础结构,这是一个统计的比例来看,现有的技术和现有的市场,目前已经成熟的产业这一块,大企业一般把它的研发资金投入到这一块,8%甚至百分之百投入到这一块创新。在开发新的市场,或者是在已有的市场应用新的技术这一块风险增高,投入大幅度降低,只有5%—10%,如果要采用新的技术,开发一个完全新的市场,风险就更高了,不可预期,所以投入就小于5%,企业要考虑风险,纯粹按市场来说就按这样的布局,紧紧依靠市场的话,在新技术开发方面,整个社会,包括市场是没有积极性的,这就是政策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地方。
比如美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它把它的政策90%以上都集中到解决中间死亡之谷或者叫达尔文之海这一块,风险最高的地方,分担企业的风险,分担创业的风险,给他们种子基金和创业基金等等,都是集中解决中间这一块的问题。我们国家从计划体制演变过来,过去没有市场,也没有企业,逐渐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是逐步培育和发展过来的,有它的先天不足,但是我们是在大幅度进步,过去从技术研发、基础研发、产品开发都是程度包干都是政府投资的,进入市场体制,政府退出的,对市场失效这一块我们认识不足,相关制度没有跟上,怎样弥补企业这一块研发投入,弥补没有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功能不在企业,在国家有关部门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大学里边,造成我们国家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先天性不足。我们国家的政策需求不仅是在中间这一块,应该说前后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存在政策的问题我们也存在政策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理念跟市场经济是不服的,要把各个方面的制度要按照市场经济重新设计。技术创新政策是我们这次的重中之重。
从宏观归纳来看,我们分析政策的主要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还没有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地位,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也十分薄弱,特别是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不协调经常是打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远远没有形成,所以整个来说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制定配套政策的决策应该说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指导、重视,国务院做出这样重大的决策。基本思路有这样几点,一是突出自主创新这一主线,把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作为中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重点,调整有关政策,制定可行的措施,同时促进形成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一致的政策体系,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总的评价,这次毕竟第一次全面系统提出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历史上来看,突破的力度都是空前的,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决心。当然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提出来了,也为今后15年政策走向明确了方向,政策不是今年一发布就完了,明年没有了,实际上每年不断调整,每年不断推进,根据条件成熟度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因为存在的问题是明确的。
下一步工作重点。今年要制定实施细则,初步还没有批复,初步的方案制定一百来个实施细则,科技部将来的任务逐条检查落实,发挥地方、企业、各个方面的力量,包括研究力量进行,都要检查落实情况,同时向全社会公布推进政策的落实。
因为时间的原因,谢谢大家!
(根据记录摘要整理)
主持人:尹援平 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
各位代表,今天会议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接下来恩今天下半场的主题是企业自主创新。我们大家知道“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深入探讨企业如何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我们这次大会的主办方利用这次活动日的机会,为与会代表邀请到两位专家围绕这个主题发表演讲,首先请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战略组副组长胡志坚博士做题为《中国自主创新政策走向》的专题报告。胡博士全过程参与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研究与编制,他长期从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政策等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胡志坚博士做演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