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联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同志主旨演讲

尊敬的锦华同志,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刚才于幼军省长讲得非常精彩,听了之后非常受鼓舞。我想在企业家活动日的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工业化历史使命。中国处于工业化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培育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二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的分工,也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的分工模式下,由跨国公司主导,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成本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研发、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则向发达国家集中。表面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份额在下降,发展中国家在上升,但实质上市场和生产能力在迅速向跨国公司集中。不仅跨国公司产业竞争力盈利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而且他们通过技术、品牌、投资、关键装备、关键零部件越来越强的领导和控制着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外商投资累积大约有7000亿美元,中国企业累积对外投资只有大约700亿美元,两个数字表明,引进来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这种被动全球化的形式从微观层面来看,那就是跨国公司以它的全球战略为目标,以资本、技术、品牌、市场以及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等实力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在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处于主导地位,不仅分享了更多的利益,而且除垄断行业外,国内高技术含量、高增值的部分大都处在外资的实际份额之下。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他在接受一个中文网站采访时候说,他说中国非常依赖外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中国出口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外国专业知识高度依赖的基础之上,中国和日本甚至韩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上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在创立世界级企业方面,也没有多大的建树。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中国专家,彼德.诺兰,彼德.诺兰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无论是十九世纪的美国还是二十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而中国确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后来居上的,我想这两位专家的评论是他们的观点,但是很值得我们深思。
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意义是资本、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他们发挥技术、品牌和先期国际化的优势,实施全球战略,通过跨国并购、重组,并以合资合作委托加工经营授权等形式集成全球的资源,他们在资源最富极的地方获取原料,在智力最密集的地区汲取创新因素,在劳动和环境成本最低的地方加工生产,在市场最活跃的地方获取信息和极性交易,从而极大的放大他们自身的因素,他们横向控制着资源,纵向控制着产业链布局,而自身则成为所在产业的系统继承者,高居该产业的宏观地位。
工业化时期,是培育全球领先企业最重要的时期,经过二十多年工业文明的洗礼,在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国内持续巨大的需求为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奠定了基础。巨大需求中高技术含量的部分,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国内巨大市场为根据,利用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应该以实现自己的战略为目标,制定并实施长期的战略。潜心积累人才,积累技术能力,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锤炼重组和系统集成全球资源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所在产业的系统集成者,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极为有利的形势并不能被中国企业所影响,快速发展的过程,并不必然能培育出强大的产业和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突破技术能力的瓶颈,潜心培植核心竞争力,如果国家不能把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并通过有利的政策促其实现,我们将错过中国产业和企业迎头赶上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形势,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有极大的难度,这里涉及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涉及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涉及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也涉及到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第二,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石。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要受制于人,缺乏知识产权的生产能力,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缺乏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能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缺乏技术能力的众多企业这是在建立沙滩上的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跨越战略,中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今天的产业和企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我们重新评估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出了部分所有权,并没有换来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现实,中国企业要挤入世界强者之林,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能力之林。技术引进如果运作得好,可以缩短技术学习的过程,并获得较高的技术起点,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企业重引进后的使用,轻引进后的学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资金的运作,平均花一个美元引进技术,日本当年要花七个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中国平均用于消化吸收的只有七分钱,从这一百倍的差别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人最看重的是技术学习的过程,而我们更加注重则是技术引进本身。他们把主要的投入用到自己技术能力的培养上,而我们把投入的资绝大部分送给了外来者,两种思路,两种资金结构产生两种结果。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短三十年,日本走过了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并且进入技术输出国的行列。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28年了,我们对外技术依存度目前仍高达50—60%,主要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技术依赖的泥炭,自己的技术能力始终落后于引进来并正在应用的技术,当这些正在应用的技术需要更新的时候,就只能再引进,横向来看,一个技术多家引进,纵向来看,一次引进之后就是二次引进和再引进。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中,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技术消费国和先进设备的购买者。与此同时,本国技术人员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中国企业的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但没有多少用于培育自己的技术能力,另外,在大多数合资企业中,外资控制着技术和技术来源,中国技术人员实际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难以接触和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即便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层出不穷,但是也没有给本国的技术人员留下多少技术创新的实践机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所创造的技术平台可以被我们所共享,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技术传播效益被我们的技术追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把握得好,甚至有可能实现超越式发展,但是如果对这些有利条件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或者把握不当,有利条件的本身就可能成为陷井,例如有了引进省力省时的技术来源,一些企业却产生了“技术投机”的心理,幻想依赖引进的技术,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放弃自主创新力量的积累,一些地方则误将加工组装产品中体现的高技术看作是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把外资企业的技术能力看作是本地的技术能力,放松了培育本地企业技术能力的努力。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就是,凡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例如宇宙飞船、核潜艇、歼式飞机只能从侧面吸收借鉴国际科技成果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的努力我们都研发出来了。在汽车行业,没有引进和合资条件的那些企业反而在技术研发人才、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上走到了前面,曾经作为行业主力军的企业,应当承认在这些方面反而落后了,在激烈竞争的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谁也不会转让,没有技术独立,就要受制于人,要丢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以最大的决心,持之以恒培育自己的技术能力。
第三,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中央提出了两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建设和谐社会。除政府之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当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最主要的是企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它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祸首,国家经济技术指标落后,实质是企业落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实质是企业的发展模式落后,国家经济增长质量低,实质是企业的效率低。近年来,人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连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清洁的水上吃上放心的食物都成了问题,大自然的报复呼唤企业的责任觉醒,企业社会责任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它的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其中包括价值观、尊重人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以及有利于相关利益者和所在社区有关政策和实践的一种结合。因此,仅有财务目标不能说明企业存在的全部价值,现代企业它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它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要做好的企业公民。作为搞得范畴的企业,它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九十年代中后期,世界悄然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各国各企业无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巨大影响力,它已经成为社会和市场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使命,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正逐渐成为道德和制度的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自愿做出的承诺。在体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也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客户越来越突出以公信道德标准选择合作厂家进行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最终会被用户和市场所抛弃,因此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定,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司战略必须扩充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和社区的和谐。
第四,培育世界级的企业领袖。中国企协从1994年每年举办企业家活动日,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呼唤全社会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如果说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是中国工业化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那么培育世界级的企业领袖就是必须同步实施的战略。企业在全新的竞争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企业领袖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并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并具挑战性的战略,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相应的领袖才智和驾驭能力。没有市场级的企业家,就难以培育出世界级的企业,中国有全球意义的企业正呼之欲出,改革和发展呼唤走向成熟的企业家。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企业竞争的新趋势,对企业领导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而言,不仅是市场全球化,产业分工全球化,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全球化,而且商业规则和竞争手段越来越全球化,这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不能脱离的大环境和大背景,这里充满机遇,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如果说在跨国公司整合中国产业企业为主的阶段,中国企业大多处于被动全球化的地位,很难要求企业有很强的全球化意识的话,这里面对整个企业而言,走出去以自己的战略整合全球资源,已经成为壮大自己的必然选择,因此,高瞻远瞩,全球化意识就成了企业基本功和最基本的职责,以全球战略统揽全局,对所处环境深刻的洞察力把握机会的能力就成为决定企业成功的前提。与国际上成功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企业的差距不仅在资本实力、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上,而对面临新形势的理解和把握上的差距,可能是更加明显的。
中国是大国经济,虽然人均GDP有限,但经济总量却较大,而且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史上最重要的因素,几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直接感受到了中国因素的影响力,无论是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机会还是看作威胁,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在紧锣密鼓根据自己的判断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对错,跨国公司对中国因素的研究和应对,已经成为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对全球化理解的深度却远远落后,对生存和竞争的环境严重不够对机遇和挑战考虑也比较肤浅,现在国际经济和同行任何大的变化都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而中国大企业一些举措,也会引起全球同行的关注。凡是中国需要进口的物品,国际市场就涨价,凡是中国能出口的产品,国际市场就讲价,中国的很多企业或被跨国公司作为竞争对手而倍加关注,或作为合作伙伴而密切接触,或作为并购对象而虎视眈眈,因此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全球化因素,企业扩张,技术创新,市场战略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都要考虑全球化因素,变革提供赶超的机会,面对变革中的一切,被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主动利用全球化的机遇,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会有全然不同的结果。中远、华为等正是利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机会,一举进入了国际竞争第一梯队。
作为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韩国和台湾地区非常成功的一点是,他们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运用外资的过程中,培育出了本地自己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锻炼出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参与全球竞争中造就了世界有名的企业家,并由他们带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中国一定会成长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但他们只能与企业世界级的企业家共生。谢谢大家。
(文稿来自速录,未经审校)
正规beplay官网  主办
地址:beplay体育助手

京ICP证 05008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