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作专题演讲
|
|
|
|
吴贵生: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谢先生的报告耳目一新,很受启发。我的题目很大,要说清楚这个事情恐怕不是太容易,我只是在某些侧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演进和技术发展有很多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技术改进,一类是技术突破,或者叫技术变革,这个大家都了解,我们大量遇到的都是技术性改进,但是也有技术属于革命性变化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是由技术突破所引起的。 相应对于技术创新来说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渐进性创新或者叫做持续性创新,就是局部改进的创新。二类是根本性创新或者叫突破性创新,这没有问题,很容易理解。 我们关心什么事?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技术进步、技术革命对经济影响很大,但是到底说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一个关于经济周期的分析,我们都知道经济存在周期,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周期叫经济长周期,大约50年左右一个周期,它也是周期性波动。繁荣、衰退、萧条、回升这样一个周期性变化,根据分析近200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5次这样一个周期。 这个表,最早一次是纺织技术和炼铁技术的突破,这是一次经济的突飞猛进。我们处在第五次突破,第五次最重要的突破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突破,这个突破会带来什么东西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关键要素的创新,和新的生产组织结合起来,建立新的“范式”,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趋缓。例如说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这个阶段,世界应该的繁荣由什么启动?由电子信息技术的突破,形成了足够大规模的产业,而且它具有相当强的渗透性,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动机的启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出现了连续10年高增长,没有通胀的繁荣阶段,得益于这样一个科技重大进展,然后接着是产业的重大突破。 今天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处在什么阶段?肯定的说是上一个周期科技革命带来产业革命它的减缓,发动机动力的能力减缓。现在人们在等待什么?等待下一次革命。 未来怎么判断?世界都特别盼望有一个类似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IT突破所带来的经济新增长。当今处在什么阶段?我把它归结为三种观点。第一种叫做加速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并且正在加速。第二种前夜论,我们处在新技术革命的前夜。第三种是未知论,海部知道什么时候到。但是目前来看,多数人不认同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基本上认为它没有开始,前夜论也好,未知论也好都是还没有开始。前夜论是认为快到了,未知论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这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个技术革命的意义不是一般的科技突破,是说它的技术突破将导致大规模产业的兴起,大规模新兴产业的兴起。 最近出现的一个热潮,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是由英国经济学人发起的一个讨论,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做《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想是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判断认为,历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新的通信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表现是机械化,由手工走向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以英国工业界为代表。第二次是大规模流水线,以福特汽车的大规模流水线为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未来的,是数字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叫做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能源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而且影响了环境,影响了气候,那怎么办?通过没有污染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甚至于建成每一家都是发电厂,通过太阳能能源的收集,这样的话,可以满足世界能源40%以上的需求。然后通过智能电网,把整个网络联系起来,这是能源的需求。第二制造技术的革命,制造技术特别为代表性的是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大量的取代现有的生产过程。 但这样一些猜想会不会成为现实?我们今天不知道,当然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你想发动机能打印出来,那肯定不是现在的材料,铁水能打印吗?不大可能打印。除非材料技术发生重要变革,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能够喷墨打印,打印要达到什么要求?粒度要足够细,要做成薄膜,然后它要能凝固,能凝固成型,它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要耐热,耐高温,那现有的达不到。这种猜想都是对未来的估计,就是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估计,社会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是从幻想开始的,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要拭目以待。 我的看法,还没有科技重大的根本性突破,难以形成权新产业。我们中国所提出战略性新型产业,基本上还是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那些产业,新能源、太阳能、风能一拥而上,结果造成我们国内最大的企业最后做不住了,就是它不足以成为新经济的发动机,依托于现有技术产业难以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在技术革命发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少数企业抓住了新机遇、新挑战,技术革命发生时候就出现这样的机遇,少数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遇,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垄断来实现市场垄断。在上一个科技革命发生时候,最典型的代表型企业是英特尔、微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的积累,建立很高的壁垒,别人无法挑战它,通过技术来垄断。也就是说,当技术革命发生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机会,通过垄断核心技术来实现市场垄断,而这个技术发展逐渐成熟,被广泛扩散以后,就很难以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所以当代不可能,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这是一种情况。 发展态势是什么?第一产业组织在发生变化,产业组织变化一体化向模块化方向发展。所谓一体化是说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要走向一体化,比如说大汽车公司,福特也好,通用也好,什么模式?这一个集团通吃。到今天大量出现的不是这个一体化,而是模块化,整个产品到产业被分解,最典型的是电脑,电脑本来跟汽车相比它的复杂程度大大低于汽车,但是这次IBM重要贡献,IBM改变了产业的生态,它把整个电脑模块化了,每一个零件都独立出去了,每一个部件都独立出去了,做鼠标的人,企业根本不需要我的鼠标跟谁配套,每一个部件都独立的去开发自己的事,只有一个地方是要求的,接口标准化,零部件完全独立出去,模块化,这也是当代发展的虚实。为什么?当产业走向成熟以后,更倾向于模块化,它更合理,而且你挡不住。因为经由企业自己会独立来干这件事,最后经过分工以后就模块化了。 第二是全球化,开发生产的组织在全球进行优化配置,这个我们都可以看到。Iphone生产在中国,全球化部署是一个资源更优化的配置。成本可以更低,效率可以更高。 第三是信息化,互联网,刚才谢先生讲大数据提供了新的手段。竞争方式转变,竞争的方式由技术垄断实现市场的优势,逐渐向谁控制物流,谁控制供应链,谁有定价权,谁在价值链上就有优势。当产业走向成熟以后,它一定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说当前大概的情况。 二、产业技术变革与企业发展 产业技术变革发生的时候,对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里介绍一个概念叫做技术轨道,这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们给它起的一个名字。所谓技术轨道是说,由技术范式决定的技术演进的路径或者可能的技术方向。 先说技术范式,所谓技术范式是指技术的基本模式,比如说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技术范式。技术路径,比如说集成电路的发展,技术路径是什么?不断增加在同样面积上的晶体管的数量,这是它的路径。 技术路径是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个特点叫做积累性、连续性,我一旦选择了这个路径的话,我会不断的在路径上积累,连续的不断的改进,也就是连续性创新。比如刚才我写的,移动通讯是有两条技术轨道。你选择这条路以后,就会不断在这条路上开发,这样一来会产生另外的效应,叫做路径依赖。这一条路上走上去以后,你想出来可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产生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就是技术轨道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稳定性,使后来的发展依赖原有的轨道。为什么依赖? 第一个原因转换成本,从一条技术轨道转到另外一条技术轨道,会产生成本。为什么有成本?第一资产报废,你在一个技术上投资建设了生产线,新的技术在这个生产线上不行,这就会导致一个麻烦,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如果其他的企业采用另外一个技术来挑战你。资产具有惰性,要淘汰现有资产是有很大的损失,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产品自我替代。我采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这是创新。我和老产品的关系是替代关系,这样一来又产生一种损失,替代原来产生的损失。这有一个例子,瑞士率先开发出电子表,但是那些手表企业都不用这个技术,后来他把这个技术转让给日本了,日本大量生产电子表推向市场,全面包抄瑞士表市场,瑞士并没有在乎,认为那个电子表不行,精度不行,在地摊上卖的,我的机械表是在珠宝店里卖的,看不起那个电子表。但是人们的消费偏好变了,喜欢上电子表了,结果导致瑞士1/3以上的手表企业倒闭,就在机械表时代它占有世界市场的70%以上,使得它从霸主地位往下跌落。这是什么原因?新老产品是替代关系。 第三个能力报废,人们的知识能力,过去原有轨道的技术失去作用了,那就报废,这是一方面的原因。用户惰性,用户也有一个依赖,我们有一个普遍认为是绝对有效的,根据用户需求来开发生产我们的产品,但是在创新领域有的时候这是陷阱,这是悖论,根据用户的意见是错的。 这个创新领域有一个教授做过研究引起很大的重视,他举了一个例子,计算机的数据储存最早用的是14寸盘的数据系统,后来人家觉得14寸盘太大,开发出8寸的,8寸盘出来以后,14寸盘企业做调查,用户到底要14寸还是8寸?因为当时最关心的是容量,14寸盘容量大,8寸的小,调查的结论不需要8寸的,我希望你把14寸盘做的容量更大更便宜。企业就听了用户的意见,就不理8寸的,结果14寸盘全部垮掉,8寸盘取得成功。这个故事继续往下,5寸盘出来以后,8寸盘又做调查,8寸看就垮掉,3寸盘出来,把5寸盘给打垮了,它居然会一次一次的重复,为什么市场调查失灵?因为每一次新的产品出现以后,它找的不是现有的用户,而是新的用户。也就是说,在产品创新的同时进行了市场创新。 8寸盘没有找当时14寸盘大的型机,找到小型机,他站住脚,站住脚把14寸盘打跑。5寸盘找的台式PC机,又站住脚了,然后3寸盘找到笔记本,又站住脚了,这就是技术发展应用的一般规律,技术怕用,产品怕买,只要有人用,有人买,他就站住脚,把前面的打垮。所以用户的路径依赖也会导致这个麻烦。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制度和文化惰性,会导致路径依赖。 三、这样一个路径发生变化,就是说轨道生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呢?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当技术发生变革的时候,对已经在轨的,在位的,已经领先的企业是一个重大挑战,是什么?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他受到了现有资产,已有市场,已有能力的局限,他很难转轨,这是挑战。那对于后来者,对于后发展来说带来了机会,他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另找一条路去实现超越,这是创新领域的一个结论。当轨道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后发的超越领先者的机会窗口。 前不久发生的柯达倒闭的事件,130年的历史,柯达为什么不能够生存下去?柯达是怎么兴起的?柯达抓住了上一次技术革命的机会,就是照相技术,平板玻璃作为基板,变成胶卷、软片,这次机会他抓住了,他掌握了核心技术,取得了这个领域。但数码技术来了以后,又给它产生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第一资产挑战,他已经建立遍布世界的销点生产体系、冲印体系,要报废这些资产。第二更为研究的是,数码相机是取代胶卷的,它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胶卷,所以市场上的冲突。还有他积累百年以来电子技术的能力,上万项的专利大量失效。 难道柯达不知道数码相机吗?不是这样,当然知道而且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上没有说得很明确,据说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的,而且柯达在数码相机上面的投入很大,但是结局为什么是这样?那我们看,新旧技术进行交替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现象?胶卷在一个市场是不是在哪一天突然中断?不会的,不会是这样的,它有一个交接过程。交接过程是什么状况呢?新产品刚出来时候有很多缺点,价钱高,而且很遗憾,数码相机一出来竞争就会激烈,结果导致柯达的数码相机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其他做数码相机的盈利率也不高,这是新产品。老产品还有扩展空间,在发达国家他到中国来,中国还有发展余地。 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盈利靠什么?老产品,老产品还能赚钱。新产品是亏损的,是往里补钱的,这带来什么问题?带来再一个企业里面利益冲突。搞新产品部门,它代表方向,代表未来,但是他们在赔钱,老产品企业企业活着还靠它,两部分有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就必然导致组织冲突。所以最后不管谁去做这个CEO,都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平衡,一平衡的结果是什么?战略失意,他就很难解决这个矛盾,叫做一直处于纠结之中。当新技术革命出现的时候,在位企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他就会处于纠结之中。相反的,那个挑战性企业,后发企业,跟随企业,就有可能去实现超越。 基本观点,新技术革命终究会发生,迟早会发生,只是现在没有展开,世界成熟产业技术进步缓慢或者停滞,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旦新技术革命到来,资源会涌现新的领域。我们现在新的领域还没有开始,因为发达国家这些成熟产业已经缓慢甚至停滞,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赶紧追赶,这是一个趋向。第二个是扩展现有技术,拓展应用是当前主要取向。这是我的看法,企业家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既然新的东西没有,但是我们今天还得活,靠什么活?靠上一次科技基础提供的成果扩展应用,大数据实际上还是在拓展上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有拓展空间,现在我们下工夫在这上面下工夫。 战略取向就是便归创新是实现超越的捷径,要改变轨道。所以我们要在两条战线作战,一条紧跟科技前沿,力争领先,为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做好准备,为未来的领先创造条件。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是能抓住技术革命变轨的话,我们就通过新的轨道实现超越。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我们新技术革命要发生,我们和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这个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为什么?它只是说走向产业化是同一起跑线,可是人家在产业化之前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助跑,已经准备好了,那核心技术专利都申请了,人家的初速度不一样,因此我们很难说在那个机会我们能抓住。 未来的机会取决于今天,这是第一条,应该说中国的准备是非常不够的,我要呼吁企业家们,因为我们往往是短期利益驱动,缺乏长期规划。今天不做准备,就肯定没有未来,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抓紧成熟产业的技术升级,尤其是复杂技术产业尽快缩小差距,这是当前我们的重点。依托中国巨大市场,发现培育和创造新的需求。这一点我再做一点解释,创新驱动的模式由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技术驱动,通过技术的超越获得技术的追赶,第二是市场驱动,通过市场超越,或者是把技术和市场联动驱动。 市场有驱动吗?我提出一个观点,存在市场轨道。通过市场的新轨道能够实现超越,体现在哪儿?第一方面新的需求,发现新的需求,发现新的顾客或者重新界定目标顾客,它可以创造新的轨道。 比如说录像机,录像机的原创是美国,它是工业用的,一台录像机卖5万美元,清晰度高,用户少。然后到50年代中期,日本引进了以后,日本要求不能再进口,要国产化,日本几个企业很快把它做出来,这叫做实现国产化,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这中国目前能做到的。日本在考虑他的市场到底在哪儿?日本做了大量的这样的规律,降低成本,原创是美国的,他大量降低成本,将近20年时间干了一件事降低成本,70年代做成了。做成以后,它的清晰度没有那个高,但是市场接受它。市场接受了以后,他就进一步改进,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美国彻底退出录像机市场,我们现在创新领域把这种创新叫做颠覆性创新,市场颠覆,是重新定义了市场,重新定义了需求,不是技术超越,技术的原创是人家的,但是通过市场重新定义,在低端市场取得地位以后去颠覆高端市场,所以同样具有这样一种变革性意义。 再举一个例子,复印机,大型复印机清晰度高,专人复印。日本模仿它做小型复印机,清晰度不好,但是这些小的复印机换到办公室去了,清晰度差一点也能接受,结果现在还有复印中心吗?都变成了分散式的,结果佳能成为行业里的领先者,是什么?从低端发动的。这两个有什么特征?虽然是低端发动,但是它代表市场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具有颠覆意义。这是一个方面,就重新定义产品,定义市场。 第二引导新偏好。星巴克在咖啡市场已经饱和,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情况下,进入这个市场机会何在?按说没有机会,但是星巴克在世界有一万多家连锁店,有声有色,相当可观。为什么?因为星巴克卖的主要不是咖啡,他卖的是喝咖啡的氛围,重新引导了人们喝咖啡的偏好,到那个氛围去喝,找到了新的市场。 苹果的手机,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我的理解,信息的通畅性和清晰度,这是最主要的指标。苹果的手机这两个指标都不怎么样,但是非常奇怪,这样一个不好的手机却非常的畅销,反倒威胁了原来那些巨头,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国产的。重新引导偏好,最早是拿着玩的,现在它成为移动终端,它不是原来的手机偏好,引导新的偏好。所以苹果现象以及刚才谢先生所说的大数据应用前景表明了什么?表明当代时代,当代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什么特征?利用现有技术去挖掘、创造、拓展需求。 第二满足需求的途径,也可能导致新轨道。超市对传统的零售方式,现在的网上购物也是对传统的零售方式产生了挑战,具有什么效应?替代颠覆效应。新轨道普遍具有这个含义,技术性轨道如此,市场性轨道也是如此。而且我认为不仅是技术和市场,在其他方面我们还可以找到新的轨道,找到新的道路实现超越。 讲一下日本的例子,现在大家对日本不感兴趣,但是日本过去所提供的经验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 1、利用破坏性创新,就是技术轨道,技术产业实现超越,达到世界最先进的超越规模,利用技术轨道。 2、市场颠覆,录像机、复印机是借助市场轨道实现的。日本最典型的产业,家电典型,典型的还有汽车,还有基础电子,基础电子我不说,世界上也有类似的。我说汽车,难道汽车,日本实现赶超也是利用了新轨道吗?我的看法是的。怎么看?日本发展汽车是在60年代-80年代,世界当时的趋势是什么?六、七十年代世界轿车发展趋势是什么?高速、安全、舒适,速度要高,要舒适,舒适车体做的宽,还要安全,钢板得厚,但是带来一个结果,耗能高。没有关系,200元一桶油,是这个趋势。而日本开始做汽车的时候,以本土市场为主,日本是缺资源的,因此车做的小,做的轻,做的省油,这不是说是针对国际市场这么干,是迫不得已这么做的。 可是机会来了,石油危机,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得石油从2美元涨到20-30美元,结果老天爷给他机会,消费者喜欢省油的车,日本进入国际市场受到欢迎。它从低端起步,但是这个低端代表了发展方向。接着是省材料,代表了方向。但是仅仅凭这一点还不行,要是你的车不好呢?你的车要卖到国外去,你性能价格比高,价钱低才行,那价钱怎么下来?日本的汽车挑战美国汽车的时候,美国感到很迷惑,不解,怎么他的车这么有竞争力,通用公司副总和我们开过研讨会,他们讲过这样一个历史,他们猜想是日本用了更多的生产技术,考察的结论不是这样,最后更多人去考察日本了,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的新意生产是奥秘。 怎么评价?被认为是管理领域一次重大发现。流水线是一次重大发现,新意生产是另一次重大发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这是拿今天流行话来说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当中的运营模式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得它具备竞争力,再加上日本工艺上有优势,精细,这几项加起来就导致日本汽车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后来者居上,日本的崛起从创新领域去理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日本崛起。我们今天,我们追赶,我们现在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日本很难找到在技术上重大突破来挑战发达国家的,基本上找不到。但是我们来看日本的这种产业发展,我们发现日本并不是没有重大发现,而是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发起这样一种挑战,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 那我们设想,我们能不能借鉴这个,来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来实现中国梦。它是什么?我们尽管在低端,但是我们要找到能够代表未来方向的,我们就有未来。提几点政策建议: 1、建立重大技术的预警机制。今天是黎明前,黎明前的黑暗我看不清楚技术发展的态势,能不能国家层次建立重大技术预警机制,及时的告诉我们技术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我们该干什么,别失去机会。 2、应对后发优势的逆转。后发优势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变革,轨道变迁,我们是不是抓住了这个轨道变迁的技术?非常遗憾,我们看到的现象,我们眼睁睁的看到这个机会丢失。比如说电视机,电视机平板显示技术次变革,结果我们电视机行业没有一个电视机企业去介入到早期的开发,结果整个行业陷入被动亏损,这被认为是电视机行业的战略的重大失误,没有利用技术变革的机会实现超越,反而再次落后,再次依靠进口,再次依靠技术引进。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应对我们的优势,本来有优势的变成劣势。 3、产业、政府、社会协同,来打通创新链。创新绝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技术开发,创新理论领域里已经有这个说法,叫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之间存在鸿沟,要跨越这个鸿沟是极不容易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通过科技攻关在技术上取得进展相对容易,而实现产业化是更为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产业、政府、社会来协同,把创新链条打通。 比如说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绝不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出来产业就能成功,绝不是这样,最简单的就是充电系统,实际上我们存在重大机会,存在世界上罕见的重大机会,什么机会?北京的天气。北京的天气下完雨,刮完风,这一天天气是好的,以后就不行了,这意味着什么?重大需求来了,这绝对是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利好机会,如果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技术、产业、社会、政府协同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在世界上率先建成电动汽车产业,因为推动创新的最重要的动力在哪儿?有一个误区,我们研究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政策,就是从工业到各个部门的政策,经济的,科技的、创新的,有三类,第一类引导环境,第二类增加供给,第三类激励需求。 这个结构是什么?需求侧的政策,只占整个政策的6%,政策结构极不合理。因为创新动力最有效的是需求拉动,而不是推动,我们政策着重点放在供给上,求着企业创新,其实企业不需要求,他想创新的时候自己就创新了,市场有需求他自己自动就创新了,所以政府政策的导向应该重点向引导需求,甚至于创造需求。比说关于环境,当社会已经形成共识,认为不可忍耐了,政府就可以强制来把这个需求变成现实的,来拉动我们新的技术,新的产业。 如果企业家们认为这个曲线应该成为主流,我们一起来呼吁,为我们的产业发展,为企业找到新的机会。同时为社会发展,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新的环境,这是皆大欢喜的事。 我就讲到这儿,很多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给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于吉:刚才吴教授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对技术革命与创新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吴教授有很多精彩的例子没有举,其中没有举韩国的例子,韩国普相在厂门口挂了八个字“资源有限、创新无限”,韩国是一个小国,资源匮乏,但是以创新精神进入世界强国,我们在座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就是要实施吴教授刚才所介绍的技术革命与创新战略。我建议咱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演讲。 第三位演讲的是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胡新欣同志,他演讲的题目是“第十九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点评及第二十届成果申报重点”。 胡新欣主任1982年初从北京广播学院,北京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在国家经委政策研究室,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任处长,广州万宝电器集团副总经理,兼松下万宝合资企业董事长,正规beplay官网 常务副理事长,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秘书长,我们以热烈掌声应胡主任做演讲。 (文稿来自速录,未经审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