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详细报道

2016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创新与中国制造
时 间 :2016年6月19日下午
地 点:哈尔滨花旗国际会议中心410、412会议室;
主持人:徐东华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
发言人:
杜 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刘宝生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建党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杨本新 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立 中科光电董事长
周立富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令磊 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 琳 山东康平纳集团总经理
论坛讨论内容:
 创新对中国制造的意义;
 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基础能力;
 中国制造实现飞跃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企业如何做到既进行原始创新,也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主持人:
制造业对中国非常重要,从2010年开始,世界银行统计,连续五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超过了美国,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立国之本,强国之器,应该讲制造业对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特别重要,但是我们现在面临非常残酷的问题,制造业大行业、大产品大量亏损,如果说一个行业大量的亏损,即便是大和强,说明竞争力不强。据我们调查,有很多行业亏损,基本是全行业的,有一些少量不亏损,在这里头,在高端领域的制造业基本上不亏损,制造业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服务于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作国家竞争力研究。我们把5700个工业产品对世界上44个最发达的国家进行产品的技术对标的分析,分析出很多我们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想请各位企业家和领导就有些问题我们进行探讨。创新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刘宝生:
尊敬的主持人,徐院长,各位同仁、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
这个话题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对这个话题不管从理论界还是企业界,探讨已经很多年了,大家对创新这个话题应该说都有很深的认识。特别是创新驱动,作为我们国家战略确定以后,在创新方面,从国家层面、从中央都提出了一系列方向性的东西。今年“两会”总理在《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创新是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把创新的地位应该说是又细化了。徐院长讲,中国制造业面对当前的形势,应该说创新这个话题更有意义。
关于创新,我来自中船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通过重组以后,简称中国动力。从我们企业的经历来看,创新对于国家对我们企业对制造业极为重要,意义非常大。这是第一个认识,这个企业是我们国家一五期间150个项目之一,这几十年来,我们的经历也体现出来创新内涵。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30多年来,一直到现在,应该说稳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进步和发展都包含了一些创新。创新得与企业对制造业来讲太重要了。最终来讲,我的结论是,创新永远是路上,不是我们想起创新就要创新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永恒的主题,这是我对创新简单的认识。
孔令磊:
有幸参加这个论坛,感谢院长给我发言的机会。创新应该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唯有创新,不断创新,才能能够从大逐步走向强,这几年也谈了很长的时间。站在我们的企业角度来讲,站在我们的角度,我来自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阀门等。我们是做出口业务的,到目前为止市场覆盖到130多个国家,过去老外来了以后,看到工厂和生产线感觉做得挺大,但是对你还是不屑一顾的,感觉就是中低端的产品,靠量来说,规模大不错,所以说我们在谈业务的时候,总是很难进入国外的高端市场,产品的附加值始终是不高的。后来这几年我们不断通过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改造我们的生产工艺,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这几年来,我们通过大量投入资金,形成了一套全球最顶尖的一套同行业生产线,老外来了以后,很佩服,过去来了以后先谈质量,先谈价格,从质量谈价格,现在没有人谈质量了,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很高,附加值和价值还是有支撑的。没有这些创新,产品利润附加值提高就很难以支撑。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把产品利润空间做出来,由大做到强,国内制造业每一个企业小行业或者每一个领域都是在全球通行业里边就是全球第一,块头最大的,做到规模最大,怎么样能够从规模最大,做到最强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创新也是我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通过创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这个行业是劳动密集信产业,劳动力成本每年快速上升,前几年服装鞋帽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向东南亚,已经做了产业转移,有些产品有些行业可能是因为装备的复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还没有转移,但是从目前这种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恐怕是不可逆转的一个方向。
在这中间我们做什么东西呢?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服装鞋帽产业转移来讲可以总结一下,服装鞋帽类的快速转移,最早发生在跨国公司转移上,大家看到的耐克,看到阿迪达斯,过去在中国生产,劳动力成本上升,快速转移到东南亚,因为所有的技术,所有的研发,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研发都在跨国公司手中掌握,生产线在中国,核心的东西不在你这个地方,转移起来比较容易。我们要向这个方向看的话,解决技术不断创新,品牌不断培育,要不然可能面临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再往前走,成本上升,在竞争力上确实有问题。我们的管件成本在美国的市场价格跟高于印度尼西亚同行价格40%,目前为止也有很多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短期内没有超越的问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积累不断加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严峻的,我想还是不断创新解决技术提升、品牌提升,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周立富:
很荣幸作为黑龙江唯一一家中小企业在这个论坛上代表黑龙江的企业讨论一下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的意义。
个人体会,从效益做起来,到今年二十几年,这个企业一直以创新为企业的原则和标准来做,一直以创新为驱动来做的企业,也为国家在检测行业做了很多创新的产品。讲到创新对于中国的意义,确实有很多的体会,从机床制造业来讲,中国做得了价格卖得比你便宜,假如说中国人做不了,那个东西就很贵,我们有很深的体验,国外卖给我们一种销售价两三千万,中国大概买了几百台,后来我们经过几年攻关,把它研发出来,比它还快,比它质量还保证,价格一下跌到700万,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凡是我们现在做得好的,把价格降下来围攻咱们。
它围攻以后,当产业没有的时候,把价格升上去。创新对于中国来讲意义非凡。假如说我们的企业跟着人家跑,人家有了,我们再去仿,这是一开始走的路,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得立足于研发一些原创的东西,属于自己企业开发的东西。
最近这几年,黑龙江尤其是东北经济特别是装备行业,这个行业很难过,从国外的市场到国内市场确实很多,当然这里边确实有好的,有一个好的创新产品,才能保证企业。实际上在现在不好的时候,企业正好是没有那么忙了,正好是创新开始练兵的时候,这时候研发一些新的东西。以我们企业为例,我们最近研发检测洁净钢系统,中国的钢铁材料为什么不过关,因为钢不够洁净,我做很薄的板,里面有一个缺陷,这个缺陷会对管道造成破裂,汽车版造成裂,发动机有裂。中国在这方面一直没有解决,从国外引进很多炼钢的技术,国外从来不告诉你这个东西怎么样处理的。最近和宝钢一起合作研发新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我们行业里头引起很大的轰动。我们当时创业有一个产品,到我们非常好的时候有三四个产品,我们做了一个行业细分,现在有30多个8个系列创新的产品,而且都是有发明专利,市场不一定比以前好,我也跟他们好,我们没有这些创新的产品,这个企业肯定是没了。创新对于中国的意义不是非凡的,每个企业必须得按照创新的思想做你的企业,否则的话,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你的企业夭折,我也希望中国的企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中国今后走向创新的大国作出贡献。
主持人:
应该讲创新对制造业非常重要,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当前举国上下的焦点在制造业,我们的难点在制造业,但是制造业的出路也是在于创新,这是总书记对装备制造业提出的要求,同时他又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抓实体经济,要搞工业和制造业,不能搞虚拟经济,应该讲制造业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多年从事在制造业上,应该有系统的分析。中国有两百多个产品世界第一。但是这两百个多个产品里头,往发达国家去的,一些国家即便不能生产,只是生产环境和成本的硬约束,并不等于没有制造能力,这些产品和这些国家还有差距。
代表工业化水平的专利,这些年都是世界专利第一的,但是我统计过,我们专利里头大多数在传统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地区里头的传统产业,我们从专利来说大多外观实用新型、原创和核心专利很少。
第三,我们在发达国家能注册下来的专利也很少,再加上我们在管理上,在成本上,尤其可以实实在在地说,近十年,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上涨,如果我们企业再不创新的话,制造业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我们未来必由之路。
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基础能力?这是会议主办方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归结到微观、产品、行业和具体的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呢?
刘琳:
谢谢主持人!如何提升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呢?我想今天和各位企业家共。
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就是压力最大的就是你在行业龙头或者上前排的企业,因为它领头,压力肯定很大。康平纳在毛纺行业排在前面的,我们的压力很大,我和各位一样,我今天把我的想法和康平纳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做法和大家共享。
康平纳是纯民营的企业,由11个股东组成,去年的销售收入是29亿,主要是在纺织机械、纺织智能装备、物流等,我们有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六个省级研究平台。我们这些年做下来的工作比较有特点的就是跨界组合式的研发,产学研用跨界。因为纺织研发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和目前国内最大的机械总院合作。我们两家经过十年的合作,在2014年的时候,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对我们鼓舞是非常大的,作为纺织系统来讲,能够获得国家经济技术一等奖是非常少见的,从建国以来,纺织设备只有这一个大奖,包括习总和刘延东给我们颁奖的时候,也有一些简单的交流,因为我是传统产业。今天在座很大一部分是传统产业,如何能够真正破解企业基础能力的创新呢?必须需要跨界组合一些科研院所。比如说像其他行业的新的技术,新的控制的理论,比如蓝色智能工厂,今年又拿到了国家的大的智能装备专项,补贴预计6000、7000万。我们组织了7家科研院所,有做机器人的,也有做研究装备的,我们是研究工艺的,新模式的组合能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灵感,并且个人都有分工,出来的产品大家就共享。我和机械研究总院到目前为止合作10个年头,它现在有20多个人在我们工厂工作,我给他开工资。我是三线城市,招一些博士和硕士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是比较困难的,他们都想在北京落户,我就和机械院合作,把一个团队放在我们工厂,我来给你开工资,我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按照比例反馈到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这样大家都很有干劲,我们给他们准备公寓,一个月可以在我这儿待20天。这种跨界的合作,还能给企业带来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我原来是搞纺织的,现在我还要搞铸造自动化,还有其他领域的,比如说像造纸、医药以及其他的一些自动化,应该说在一起是一个新课题。
可以通过这些科研院所、学校,可以产生新课题,我每年能够在科技部拿到一个大的支撑计划,工信部每年都有项目,企业本身不通过跨界的组合,这种新模式的组合,因为平台有限,获取的信息不多,获得的成果也非常少。
我们现在就尝到了甜头,去年拿到了接近10个发明专利,应用专利大家不是很上心,每年有十几个发明专利,无形当中就提高了无形资产,包括新产品,国家这几年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有大量的经费,今天来的都是一些大企业家,我们也可以共享。我作为一个中型企业,每年能拿到三千万四千万的科研经费,国家不支持你,你自己也要掏,如何能够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如何能够真正跨界组合?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够真正把全国的科研院所能够拢到一块为我们服务,为我所用,我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很有体会的。我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我们整个的收入急速增长,知名度也在上涨和提高。大家都知道,目前就纺织来讲,中国是制造大国,名牌是非常小的,工信部在讲“三品战略”即品种、品牌、品质,对企业的创新和三品战略应当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一些新产品,拿出来的这些新产品,正常就应当比市场上高出10%还可以的,通过企业的持续创新,通过跨界的合作、新模式的合作,能给企业增加新的动力。
第二,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包括提质的问题,大家在创新能力建设的平台上提质,我可以把我的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首先是先设立一个项目,招标的同时就定下来,这台设备研发以后投放市场,所反馈给你的所奖励给你的比例利润。我记得有一台设备叫多功能持卡机,原来是国外一直控制的设备,在我们没有出来之前,他们也是卖600、700万,我们出来以后,在国内的价格大幅度下降,我们现在只卖到180多万,但是利润还是成倍,研发人员能拿到多少呢?拿到利润的5%,那就很多了。只要在这个工厂工作,他完全可以持续对这台设备改进。在市场上卖得越多,科研人员得到更多,鼓励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这一点是比较现实的,在这一点上可能和我们也有同样的政策。康平纳集团机械公司智能装备有360多人,研发人员达到接近120人,真正做到了集成创新,通过研发人员组合国内创新的东西,大家组合在一块。纺织厂最大的企业如意集团,在宁夏如意投资一百个亿,我们中间承担的智能化工厂,我们就作为它的总的集成商和承包商,这一块由我们帮着它集成,我们给他的承诺,比现有同样的工厂减少70%的人员,能源综合效率下降25%以上,产业成本下降15%,我们和我们用户在谈的时候,全部就出来了,给你一个定心丸吧。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来自于原创性,每个企业有企业不同的政策,企业自己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是我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主持人:
我很想听一听政府从工业的管理者角度谈一谈。
杜毅:
各位嘉宾,企业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参加创新与中国制造论坛,首先我代表黑龙江省工信委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黑龙江省工信委在装备制造负责这块业务,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创造很多的全国第一,最近这些年发展缓慢,和创新思想没有跟上有很大的关系,从创新概念的角度来说,我想各位企业家也都有体会,在工作中,创新思想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制造业走得过程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工业基础是有的,没有跟上改革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先引进,然后消化吸收,然后再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要以创新的思想,否则的话怎么能学会呢?怎么样把东西学会吸收过来呢,都是这样的过程。
现在从国家的角度,把创新发展放到第一位,作为国家的战略,很主要的原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业基础已经有了,原始积累财富也有了,我们有能力要往前再走一步。也就是说把创新的概念要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工信部包括首台套、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等,从国家层面,从工信部的层面,也是在不断地推动企业把创新放到更重要的地位。
前期没有这些积累,做基础研究钱从哪来,基础的东西从哪来呢?30多年发展有了,所以现在把创新放到中国制造,这也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中的第一位。
第二个原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包括计算机大处理能力和结合,可能是工业上又一个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过来的,现在赶上这个契机,我们要把它抓住,最近十年来,大的公司和互联网都是密切相关。我们要把创新放到首要的位置来思考。
第三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被动的推动,现在什么都过剩,为什么造成这样的后果或者是一个结果呢?我们拿过来,中国的市场也很大,机械产品的出口还是很困难的,专利不允许出口的,国内的市场很大,拿过来投进去,马上就可以挣大钱。在这种形势下,大家把创新放到后面一些,先把规模上去,上了就能挣钱,现在就不一样了,市场这块蛋糕是在不断地扩大,比如说汽车,每年的销量从几百万辆,一千多万辆到两千万辆,世界第一,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大家都可以分一块,现在可能发展这块蛋糕不大了,2300、400辆,每年增长很小,创新和创新的基础能力,使企业的发展占了决定性的作用,再靠上规模、降成本,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创新,做出别人没有,比别人好的东西才可以更好的发展。这三个方面也促进了,或者说形成了我们现在要把创新放到制造发展第一位的过程。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创新产品使用,特别是对于终端客户的使用,在政府这边应该更多推动。如果高铁没有这么大的应用,这么多里程,我们不可能做到世界上最好的。因为原始技术从德国、日本过来的,但是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少,研制出来之后用不上,就放在那儿了,中国把它用起来,而且扩大了。
主持人:
前两天参加国家铁路局组织会议,说美国发明了时速1000公里高铁,我们马上把所有的力量动员,后来一看必须撞在沙袋上,停不下来,等于做一个噱头,我们是阿尔斯通拿来之后达到570公里之后,我说搞了一千公里,觉得没有意义,因为啥呢?因为就是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是570公里,他说搞1000公里,撞大沙丘上,停不下来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关于地铁最大的收益国。
杜毅:
我们有这样的市场和环境,把技术用到最好。我们自己的飞机也做出来了,我们是不是要做呢?如果不做,产业发展不起来,要提高创新产品的使用,作为我们是一个平台,希望也推动国内的企业要去用,韩国汽车最早也是这样的,推动其使用,才使它不断成熟和发展。创新产品的角度来说,从政府的角度宣传和推动使用,搭好平台,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平台,我想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这是非常明确的,政府在制造上没有办法说去创新,但是政府可以在宣传上在推动上,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更好的条件。我想从政府的角度,把平台搭好,促进创新产品、新产品发展。
主持人:
从政府的角度和市场化催生的角度怎么样支持创新,九十年代的时候朱镕基当副总理的时候,铁道部原部长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他说要发展中国的铁路。江泽民总书记批到财经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交给我了,我们四个人到美国考察铁路,美国在拆铁路,美国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我们怎么能修铁路呢?美国很多大的跨国公司在没有仓库的,零库存,讲究门对门的运输,接到订单按照生产工艺通知不同的配件商把产品运到组装车间,然后走,从哈尔滨铁路局到广州铁路局几个编组站运输是不一样的,它认为门对门运输是现代化运输的需求,中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下决心修铁路,修高铁,法国的阿尔斯通、西门子、日新地铁、庞巴迪这四个企业我都需过,系统研究处高铁。但是高铁走出来之后,老百姓得用。很多民工被高铁,我有时间,没有钱,还留了一些线给老百姓,不是一下子高铁化了,但是方向性,把我们运兵运导弹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是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350公里的时速没问题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支持企业创新,提高市场份额。
风帆是蓄电池最成功的企业,我到很多企业看过都是你的产品,除了进口就是你的产品,我觉得你的产品能支持中国装备制造,因为任何的产品都离不开电池,从他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提升企业基础创新能力。
刘宝生:
徐院长对风帆很了解。刚才谈了谈对创新的认识。结合我们这个企业的发展,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共享。
风帆是80年代军转民期间走上民品市场的。我们抓住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所以从80年代到现在一直30多年的时间,我前面也讲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经历不同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都是在创新中不断适应。刚才谈到企业的背景,到现在基本上是稳步发展,这几年基本上是两位数发展。
我们也是在总结,我们做了哪些贡献?什么叫创新呢?创新切入点在什么地方呢?一开始也讲了,课题很大,也很重,但是就企业来讲,特别是制造企业,一个国家的支撑应该在于制造企业,如果不重视实体经济,这个国家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企业这几年我觉得创新在我们日常经营过程当中,谈创新没有特大的意义,它是一个系统风险,创新也是一个创新风险。除了我们讲到极致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这些创新,但是这个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发展过程当中,怎么样实现创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这个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汽车电池、工业电池、工业电池又分了几大类。但是在这个竞争过程当中,怎么样抓住市场的机遇,怎么样结合行业的变化,怎么样结合着大的经济发展的趋势要不断地变化呢?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体现创新。我们抛开机制、体制、管理,包括其他技术等创新,观念思路就是创新。比如我们现在要环保、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但是作为传统的制造企业怎么样适应这个变化呢?这就需要有超前的谋划和思路。所以我们在07、08年就考虑到,我们国家发展模式的变化,我们必须企业要跟上,发展方式在发生变化,我们也必须要跟上,所以说我们掌握国外发展的信息,08年、09年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当时在国外汽车启停技术欧洲以德国为代表,07、08年对汽车的要求是启停技术是节能减排最佳的途径,15年的目标达到80%,我们掌握这个信息以后,我们又积极分析探讨,因为在国内是空白,国内没有这些信息和趋势,当时果断的决策,上。技术的研发到生产线的建设以及商务的谈判几条线同时走,风险也是很大的。到11年产品完成定型,13年国外汽车厂全性能检测,完全符合国外的产品,有些指标是超过国外的产品。转型升级大会苗圩部长说,中国自己的国产汽车要抓紧时间对启停技术进行研究,我当时跟苗圩部长讲风帆已经给中国汽车工业做好准备了,创新对我们的体会太深了。目前空间和潜力非常自如,已经拿出来了,填补了国内的技术和市场空白。从去年开始大的品牌,全部都签了合同。从去年开始小批量供货,从明年开始批量供货,今后也是中国汽车标配。我认为这就是创新,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并不是像我说得这么简单,从技术的研发和技术的改造,包括从管理上和市场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企业的基础,这是我一个方面的体会,希望跟大家有所共享,这是围绕创新的一点体会。
除了我刚才所举的启停技术,电池方面还有一些新的东西,我们也是提前两三年开始做,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离不开谋划和决策。
主持人: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别人告诉我们拉锁创新创了一百年,最早欧洲人打仗时候穿得马靴,穿也难穿,脱也难脱,着急打仗穿不上,这时候拉锁出现了,穿也好穿了,脱也好脱了。但是拉锁真正用起来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当时美国飞行员穿得钮扣坐飞机的时候,一个扣子掉在飞机里没找到,因为这个扣子使飞机爆炸了,后来美国军方告诉,只要是飞行员一定不能有带扣的东西,空军用了,海军用了,包括坦克兵兵种,包括到民用化,现在很多夹克,一个拉锁创新创了一百年,随着需求不断进入到新的领域,这是非常大的市场。创新要求跨界。
因为杨总是中船重工的老总,又是海工装备,我们现在总书记强调发展海洋经济,跨界式发展结合企业创新,请杨总谈一下他的创新。
杨本新:
主持人好!大家好!讲创新是很大的话题,中船重工是做海军装备的,讲到中国制造一定要讲中国装备,中国装备造船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中国制造能力从大国走向强国,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现在在海工主要谈风电,最近刚刚举行了国际论坛,国际论坛的主题就是海上风电,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世界分享,在国内反响是比较大的主题。
风电装备今后是高铁以后,尤其是“一带一路”,中国走向世界一个重大的装备。一讲到风电,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技术水平也是有相当的先进性。世界上大的集团在干什么呢?我们做装备做战略、创新,要看看人家做什么。西门子就把世界上很大做海上风电的公司给收购了,美国GE陆上风电受到挫折以后,它又回归,它也大手笔收购了,包括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维斯塔斯这些公司,这个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为什么这些大公司这些举措在这个领域里发力,巴黎大会,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的要求,其实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更是一个机会。企业的创新瞄准世界级大公司的创新,有所作为。
对中国的企业来讲,中船重工做风电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我们做了军民融合再上台阶,使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全球刚刚公布的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风电企业里面,中船重工海装风电也列进去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机械里面,中国有两个,我也列上了。我们大概是十年的时间,做到世界前十位,中国前五,以陆上风电来统计了,如果讲海上风电,我甚至前三甚至前二,13年发布世界海上风电,中国企业就是我们,5兆瓦装机,而且是自主研发的,在国内外反响比较大的。英国、丹麦和美国等都在邀请我们共同发展,最近我们和丹麦和英国也签上的海上风电合作协议,把我们的风机和西门子、GE在英国海上共同PK,谁做得好就有更大的增长。美国也邀请我们去的,因为我们军工企业的背景,集团研究之后还是放弃了,美国发展机遇比较好,陆上风电已经批了装机,我的风机在美国运行四年多。中国的企业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在世界舞台上怎么样展现?一块是我们的定位,就是在高端上市场上打拼,陆上风电走美国,海上风电走欧洲,这些都是技术非常成熟的地方,敢在那个地方比拼,对央企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在国内拼,那就不是本事了,还要“走出去”。
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讲是三种创新,中船重工为什么异军突起,突然发利,我们就是有比较好的基础,国内最早做风电的,包括国际上做风电很多零部件在全国的体系里面配套的,有的不知道,你怎么也在做了呢?风电的标准是船舶标准,世界上最权威的标准就是德国的标准,G20标准。有这些基础为什么没做起来呢?没有人想,也没有想去做,在06年的时候圆自己一个梦,当时看国外资料,世界造船工业、欧洲造船工业转型的时候,很多造船企业就转到风力发电,这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重庆市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欧洲访问,我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到欧洲看一个造船企业,他答应了,派了一个人去了,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在欧洲看到造船企业转型,怎么样做风电,齿轮箱、电机、控制我都能做,把优势资源组合起来。我们已经成为中船重工非传统企业排第一、第二,也就是十年的时间,我们集团已经两百多亿的规模带动,造一个梦,圆一个梦,将会成为我们集团最大的非船板块,海上风电要做中国的领军企业甚至是领袖企业。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也依托中船的优势成立了国家海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科技部唯一的,我们经常代表国家参与世界上很多讨论,我进入国际标准委员会的标委,发出中国的声音。欧洲的企业到中国以后,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做风机的过程当中,ABB是非常牛的,风机械的故障里边都有,第一电流系统,第二是变频器。ABB已经是世界最顶级的,给我们解决效率非常低。后来我到ABB访问的时候,和全球副总裁交流的时候,下面还在犹豫说还是不说,我说有什么不说,我跟全球副总裁提出来,你的变频风机不好用,为什么?我就给他介绍,讲完了之后,他当时非常吃惊。他说我是第一个听到中国的企业这样抱怨我、投诉我ABB,他说一个星期给你答复,派人到现场,结果一个星期就派人来了,我们提出问题以后,梳理之后专门针对我们,其实是针对中国的风电装备搞了“沙丁鱼计划”。“沙丁鱼计划”成功以后,对中国风电装备是提升的。06年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2兆瓦,在中国创造三个第一,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第一个单机容量最大的,第一个通过G20,第一个通过德国测试公司测试认证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当时在中国风电非常疯狂的年代,我们追求的是质量和标准,说得不好,拿钱都可以买,以我的保证能力决定我的产能,到后面一调整的时候,很多企业80多家,现在就剩10多家,创新这件事是要下功夫的。我们有这个基础,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传承和积累。中国一天到晚谈产品创新,他真的不理解,做风机企业世界排名第一,做了两三个机型,没有积累是不行的,任何一个故障现象在实验室里面可以再现,再现之后找到对策解决它。中船重工做风电我们也有这样人才,三万多研究员,几十个研究所,有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向国外学习,国家战略叫军民融合,军工里面很多东西是埋在里面的,很多东西没有挖掘出来,一定要挖掘出来,为中国所用,被社会共享,中国是具有条件的。
企业家的创新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有人开玩笑说,企业家是天生的,我说这个话不对,有的时候也对。为什么呢?企业家捕捉市场的能力和眼光是任何人所没有和独特的,今天成功的企业家,保证在这一点上比其他人敏锐得多,运作企业的手段、方法、思路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了不是说你有钱,不是说你有人,也不是你说技术,关键是在组织资源运用,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企业家最大的作用。
我是已经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企业家,我觉得需要呼吁的是,全社会要包容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带动的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多少人生存和生活的,最应该爱护和支持是这些企业家,宽容失败、创造更加宽松的心理和生理的环境,确实是我们国家当前需要做出的努力。
主持人:
现在陆上风电发展得很快,有的人说风电是一次性GDP,整完一窝风下面不知道能干啥,产品选得好。很多“走出去”企业到非洲到南美,做着做着发现美国人来捣乱,不是来打仗就是来剪羊毛,去发达国家起码能安全一点,杨总说退休,在座有识之士赶快挖人,这是一个机会。
中科光电董事长张立谈一谈企业创新问题和企业技术提升问题。
张立:
这个企业有接近500人,专利技术1200多项,已经有15年的历史,专注于稀土、发光材料和交流LED照明产品,全球PCA专利有247项,发明专利有300多项,在06年到08年31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在高新材料领域里面打败跨国公司是新力光源。
它现在在13年6月16号中国科学院组织了11位院士到西地光源对新力光源这项世界级的创新技术进行成果坚定,稀土发光材料技术方案,认定的结论该项成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稀土荧光粉生产低频闪LED的国家,这项技术的突破系统性的突破,又让中国在核心产业里边,第一次突破了系统性的光电,也让中国第一次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和核心产业,世界上最顶尖的照明企业纷纷把照明卖掉飞利浦把照明卖了,GE现在正在卖,这就是整个中国照明行业在15年前的梦想,让这些世界级的照明变成中国的。
没有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带来的,所以说中国在03年的时候,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成立中国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及其产业化,前后投入几百个亿,但是现在为中国贡献了一个年产值六千亿美金的产业集群,到最顶尖的照明光源,我们以前都可以做灯具很漂亮的,花灯可以做,但是我们没办法解决光源的问题。新力光源及其产业的发展是怎么样实现创新基础的能力呢?我认为还是战略推行的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家还是作为企业的人?企业的生态环境是否站在更高远或者更长远的思考这个问题呢。新力光源在05年就开始注意节能和环保和高科技,中国的资源在世界上的匹配度。中国有一个材料较是稀土资源很丰富,中国的稀土资源95%供应世界的时候,对国民经济的产值只有5%,稀土按照白菜价在卖,在高新材料领域里面远远没办法突破国际专利、国际大厂家对我们的围追堵截,包括我们的风电也好,轴承也好,还是金属行业都是一样的。新力光源在这方面确定了中国的资源为基础的,未来在节能环保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创新的力度上可以有原创或者行业颠覆式创新的发展方向。确定这样的目标之后,然后就去做。08年打完专利官司过后,最高法院9月12号宣判这件事情以后,新力光源投入巨大的资金,请了华为做专利战略企业为我们专利战略,用两年的时间,花了一千万做世界专利战略,当我们把原创系统性的技术做出来,有计划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时,我现在每一年接近两百项专利,按计划推行,后面还有两千多项专利按计划不断进行。我认为只要有战略、有计划,进行可持续的产业化的技术创新的时候,你就不会手忙脚乱,也不会慌慌张张了,每年能够从国家工信部、科技部拿到更多的资金,国家发改委也给我很多的产业基金完成这个过程。
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人才、是市场战略、节能和环保、新材料、高技术带来后续的产业,现在一下子跨入关键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和中科院成立一个生物照明、生物农业照明,现在正在实现的高科技生物、植物能够实行工厂化,在一周半以前,习总书记去“十二五”科技成果展,就到了中科院农科所植物照明农场,植物照明的灯就是由我做的,而且是由我本人自己做的,这是和气候环境做斗争必然的一条出路。
在长春今年的春节,在除夕前的两天,老百姓可以在植物工厂里面现场采摘最新鲜的草莓,除夕之前产出63公斤,如果没有用我这个植物照明灯,一公斤都没有,正月十五之前产出178公斤,没有用灯的产出了47公斤,300平米的工厂,就这一点多产出26200块钱,300平米,200块钱一公斤,我昨天还在写报告,山东寿光茄子是不可能挣钱的,一定靠补贴拿钱,去年我给他做了两万平米的大棚,寿光茄子第一次挣了五万块钱,以前靠国家补贴给钱。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没有农药的,也没有转基因的,因为完全符合光合作用,光水气的状态,这些是在核心的照明领域里面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的变革。
现在需要进口的B超,看不见血管里面究竟是什么,国产是模糊,还是打一下进口B超吧,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精力,核心问题就是光源,因为我们拿不到最好的光源,GE飞利浦给我们打断了,高端的医疗设备打一个CT一大把钱,但是我们做不到,包括西门子都在做这些情况,光源的变化会带来更多。
一个灯泡装上去,WiFi,这间屋一个灯泡上去,提高到4K,一个小灯泡100块钱,一个大楼布N多的线现在不用了,新力光源光品质可以还原太阳光的95%,这也是中国首创的,一般只能还原60%,这也是技术和互联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新力光源就是要做中国的飞利浦,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为人类的照明生活更美好而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节能。节能率是现在节能灯的60%,发电量只有它的40%,使用寿命是它的五倍,固体发光,这个有汞蒸汽,那个一点汞都没有这就是专利。
而我在五年前走上国际的时候,总是跟别人吵架,在欧洲吵、在美国吵、在德国也吵,真正能够在这个行业里面,站在世界领军,就是技术创新的改变,而且是基础创新能力的改变所带来的。
怎么样完成这个过程呢?比如说人才战略、技术战略和产业战略和政府的对接。我已经呼吁很多年,我在03年的时候,第一项发明专利我可以通过融资拿到2700万,直接银行贷款2700万,在中国用专利质押,中国现在还走得不够,远远不够,为什么?凭什么英特尔提着一台电脑过来,就可以让你省委省政府一大堆把工厂修好,把工人找好,他就提着电脑,生产代工,让他进入保税区呢?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凭什么呢?他告诉你,我有专利,我有技术,我不买你的土地,都修好。我在成都,我旁边就是英特尔和GE和富士康,凭什么呢?手里有专利。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在体制上要思考,我在八年前我提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资产化、资本化问题是中国创新最基本的改变,国外是这样做的,我们没有做好。我认为呼吁企业家,呼吁我们的创新人员,一定要坚持这样做,让中国创新的人有和世界级创新的平等交流,达到平等的机会,这才是出路,这才是让中国的人才不至于流失到国外根本的根本,如果我投入了脑力,发明了专利,我在产业化的过程当中,不能变成资产化和资本化,上市还有意义吗?创新还有用吗?我们的脑力劳动还有用吗在这里都要退休的杨大哥,我想对这个产业这么大的贡献,值吗?值,但是本来会更有价值,中船重工远远大于美国N多的公司,在这儿做一个呼吁,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中科光电董事长张立。“十二五”规划科技成果展光源屋我去了,非常好,虽然面积不大,非常非常好。
由于时间关系,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哪些呢?企业如何进行原始创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顾建党:
谢谢徐院长,也谢谢各位企业家精彩的分享。我可能是这里面最独特的,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但是菲尼克斯又是百分之百的德国企业,我也是中企联唯一的好像又代表德方又代表中方的常务理事,可以说外企里面唯一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菲尼克斯作为德国引擎冠军,同时又是工业文明的代表,过去甘当配角,海装过去十年菲尼克斯是见证,也做了很多的配角,我希望未来继续做配角,把配角做好。
在过去的三年里,菲尼克斯作为中德之间的桥梁,把真正的工业4.0和中国的智能制造可以说是积极地推动着,同时在电动汽车中德标准的桥梁。菲尼克斯最理解,最有全球视野,又是最扎根中国的,徐院长给我这个课题,这三年里面,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里面,从这个视角,中国制造究竟有哪些未来的瓶颈或者说路径?
中国的制造业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不破不立的问题。第一,现在严重的过剩,所有产品都“过剩”,所有产业都“过剩”,都是在“过剩”基础之上的亮点或者说通向未来的窗口,但是对中国的制造业,通常讲我们的制造业或者是传统的工业而言,几乎没有一个不过剩的。产品过剩,制造的产能过剩。不要小看这两个过剩,这两个过剩会产生毁灭性对很多企业的打击。
但是会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好的产品又是稀缺的,新兴产品也造不出来,这是严重悖论的结论,企业家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新的不破不立的思考,中国制造或者说代表这个领域中国制造的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过去中国制造业,过去十年二十年中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快速发展比较自豪的所谓大的,所谓中国制造业大的所有的基础的资源今天都倒闭了,都是稀缺了,过去三年和很多企业家交流,三年前很多企业家跟我们谈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嘴上同意这个观点,内心是不同意的,认为没关系,对我而言还早着呢。但是从去年开始,70%以上的传统制造业一夜之间发现环境和环保倒逼机制已经是不可逆转,过去可以找政府,一个月前南京市政府开了一个会,市长跟南钢的总经理讲,你别跟我扯,南钢的总经理说我现在还盈利,说不要跟我扯了。过去可以找政府说我可以污染,我在环保上可以怎么样,今天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了。第二,土地资源。中国企业家有两个,资源可以无限的扩大,第二,我可以把土地变成我赚钱,产业部赚钱。走不到底的。第三,传统制造业最大的问题,你想找人都找不到了。在温州或者苏南找工人都找不到,做一般产品有订单,找工人都找不到,实际上不可能一夜之间,这个变化在过去的三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现在就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三野蛮人都在门口,颠覆式的技术和颠覆性的创新,以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以互联网+新兴人类为代表所谓的商业模式,野蛮站在你门口,过去三年我是代表这个行业,自动化行业,我是第一个站在所有的讲台上,我们所有搞自动化的,看起来高大上,最后颠覆的都是我们自己,搞自动化都被颠覆了。如果今天跟杨总讲做传统自动化,说顾总你可以不用来了,为什么呢?最后所谓的高大上的自动化不能够和IT技术、智能技术的结合,最后一定会被淘汰。要求所有的老板把领带扔掉,束缚高大上的形象,制造业最后不要被纯粹搞IT的人干掉,前提是什么呢?必须要理解、颠覆式的力量,颠覆性的野蛮人已经到了门槛。今天我谈了这几个方面,就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要解决这个问题,纯粹靠BAT行不行?我可以告诉你,短期行,长期肯定是灾难。中国的工业实体经济如果不能够嫁接互联网,嫁接资本的力量,能够进行重生,中国肯定是不行的。
品质是第一的,中国如果不解决品质的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不管是生存还是提升附加值,中国的品质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是中国支撑和激励创新和品质机制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新的行业仍然会走老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正向的激励机制和保护创新和专利的机制。今天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可以把所有的规则扔掉,给所有的产业带来负向的激励。我今天不是在抱怨,我站在德国全球视野,我是天天在呼吁,如果不做这个的话,最后永远谈创新,没有创新的机制。
我们谈成本,谈创新,我们谈工业4.0智能制造,中国的管理是粗放式的管理,要走向精细化的管理就是精益制造、精益生产、精益服务,把真正的成本不是靠压价,而是通过组织内部的体制创新体制的效率把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不要把工人当机器,把人的价值发挥出来,进行内部所谓信息化的改造,流程的优化,体系的优化,把人的协同能力和协同效益发挥出来。
最后才是以工业4.0、智能制造的智能变革。
未来3—5年、5—10年一定是新的工业技术、IT技术和智能技术颠覆和引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黄金时间。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面会涉及到智能教育,我们在中国做了第一个智能教育实验室,我明天到黑龙江工业大学,第二个智能教育在这儿,智能制造的创新平台。
与企业一起讨论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在智能方向上进行积累。
要和中国的企业进行跨界的融合、与资本的结合和互联网的结合。
未来的企业真正的成功是三个层面,在技术应用层面一定要以工业4.0、智能制造为真正的技术积累竞争力和运营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一定要把员工当成人,提升员工的素质,把合伙人的机制,把我们的国营机制,包括杨总刚才讲的价值创造的激励机制,人民在企业内部把新兴人类能够和企业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
有最好的技术,有最好的人,回到最后要以用户心态、客户心态,要建立产业生态,要打破条块分割,要把客户的需求和智能制造结合起来,不管现在谈的C2M还是所有的变化,包括互联网+,每个点只能解决一个点的问题,只有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希望菲尼克斯有德国事业全球视野能够融入中国,和中国的产业一起发展,我希望看到中国真正智能制造的未来。
谢谢各位!
主持人:
吸收达到关注《技术路线图》,高端引领,基础支撑,高端绿色制造战略最前沿的东西。


正规beplay官网  主办
地址:beplay体育助手

京ICP证 05008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