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列传》
常德传
常德传,1945年6月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工人家庭里。勤劳朴实的父母给了他坚韧纯朴的性格。他在青岛长大,大海伴随着他人生道路的每一个脚步。高中毕业时报考大连海运学院,考取了这所当时唯一设有海港专业的高等院校。1968年12月常德传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码头上最艰苦的装卸工作行列中。
常德传崇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保尔的那句名言在中学时代就是他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兴高采烈的来到码头挥铁锹、扛大包,从此为实现远大理想开始奋斗!
由于他工作勤奋,努力,从一名装卸工一步步成长为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副书记、区主任。1981年12月36岁的常德传担任了青岛港务局副局长,成为全国沿海港口中最年轻的局级领导。1984年他担任青岛港党委书记,1988年8月13日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常德传被任命为局长。自此,他全面主持青岛港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青岛港进入崭新的时代。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大型国有企业,常德传上任局长时,已历经百年沧桑,泊位多为万吨级左右,有的已停用十五六年。码头年久失修,机械设备老旧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大,仓库低矮、透风漏雨、货场紧缺、航道窄浅。港口年吞吐能力仅2000多万吨,职工总数多达16000人;企业资金短缺,年收入仅为2亿多元。
80年代时期的青岛港,计划经济思想色彩正浓。干部和职工都习惯于当“港老大”,坐等客户上门送货,吃“大锅饭”,向国家要钱。
常德传由84年时的局党委书记至88年改任局长时虽然只有43岁,但他已有7年之久的港务局领导经验,对港口情况了如指掌。当时他敏锐认识到青岛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改革,必须从上到下转变观念。不改革、不转变观念青岛港就没有出路。所以他一上任就提出:要以务实、创新、高效的工作作风推动青岛港改革开放的进程。
1988年9月9日在常德传的领导下,青岛港成立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出台了《关于当前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9月27日又出台了《推广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实施方案》,《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办法》,《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的实行办法》,《关于对局属单位下放权力的试行办法》。
改革前,青岛港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垂直式管理,从港口日常生产经营,班组建设,到发展战略,港口建设都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这种体制效率低、反应慢、责任不清、失误多。
改革方案出台后,1988年9月25日,常德传对青岛港的管理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第一、二、三、四作业区的名称改为北港公司、大港公司、中港公司和油港公司,变成公司后扩大他们的经营自主权,使他们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年底又在局属13个生产单位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常德传同他们签订了为期3年的经营承包合同。这件事引起整个港口震动,大家看到港务局真的要变了。
1989年5月26日,历时4个月青岛港局机关改革工作告一段落,改革后局机关由原来30个部室减少为27个,机关干部由614人减少为393人。以后又经过几次大幅度精简,现在仅为7部1室98人。
1989年5月30日,常德传通过局长办公室会议决定,将局机关干部定期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自此青岛港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职工呼声,为一线职工排忧解难。这项制度使干群、党群的关系贴得更紧了,把企业的根牢牢扎在职工中。
1988年11月,常德传在优化劳动组合工作全面推开后,又组织成立了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改革办公室,开始进行三项制度改革。首先在干部使用上,引进干部管理竞争机制,破除“铁交椅”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实行公开招聘。1989年6月29日常德传给新聘任的90名高级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干部颁发了聘任证书。
从1991年起,青岛港实行了“向装卸一线,向科技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常德传的目的是“创建以贡献为主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在常德传领导下,青岛港在保证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越来越强的前提下,在港口生产大上,效益大增的基础上,年年为员工提高工资,并同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
随着港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他又提出了“向装卸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政策。每次改革、增资都充分发扬民主,几上几下,给谁增,增多少都由员工说了算,使增资增出了干劲、增出了正气、增出了效益、增出了亲情。经过多年改革,青岛港已打破学历、职称限制,将学历、职称存放在档案里,按每人创造的价值、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实现了由八级工资制到岗位技能工资制,到现在的岗位工资制、计件工资制、项目承包工资制、含量包干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他还坚持让离退休老同志,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使全体员工,包括离退休员工、农民工都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1990年常德传在理顺内部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同时,提出并组织制定了青岛港跨跃式发展的“四步走战略”。即:
夯实战略,创建名牌港口(1990年至1995年)。具体实施方案是:标本兼治、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强化现场标准化管理,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工作、基本功训练,改造老港,建设新港,强化合同管理,打好安全质量、装卸生产、资金管理“三大硬仗”。在这五年内,青岛港二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通过了安全、质量、环境三大管理体系认证。1995年,交通部、山东省政府联合在青岛港召开了现场会,把青岛港树为“苦练内功的典型”、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示范“窗口”。
超前战略,建设亿吨大港(1996年至2000年),具体实施方案是: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建成一批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码头,大规模调整生产布局,改变港口生产结构,不断提升青岛港的服务质量和技术等级,提升港口的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使青岛港成为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用户满意的现代化国际亿吨大港。
中心战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2001年至2005年),具体方案是:实施“一大转移”,发展“三大中心”,建设 “八大工程”,带动“十大关联产业”,即实施集装箱由老港区向新港区的战略性大转移;培育航运信息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融资中心;建设前港三期、四期等以大型集装箱码头为主的八大工程;带动港口机械制造、港口建设,船舶后勤供应,船舶货物代理等十大关联产业,把青岛港发展成为区域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港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港口(2006-2010年),具体方案是,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思想、战略、目标、市场、人才、科技、管理、企业文化、职工生活九大创新,打造平安福港、效率快港、实力强港,实现青岛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常德传是个老“港口”,对港口工作有深刻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他深知,决策正确赢得全局,决策失误,全盘皆输。特别是码头建设,投资巨大,动辄上亿,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和班子成员一起制定了决策原则和决策程序。
决策原则是:
第一、要符合“四条原则”,即一要有利于提高港口的安全质量和经营绩效,二要有利于增强港口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三要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四要有利于搞好港口的精神文明建设。只要有利于这四条,就可以大胆地干,大胆地闯,不符合这四条就坚决不做。并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
第二,港口建设项目主要围绕港口核心业务开展,即加快发展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五大核心业务。
第三,要做到“八个坚持”,即“坚持瞄准世界先进的航运市场,坚持瞄准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坚持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管理,坚持一心为民、造福职工,坚持以人为本、苦练内功,坚持主业兴百业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决策程序是:
第一,搞好市场分析,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国内外航运市场发展趋势,作为港口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和投资立项的依据,确保重大投资不失误。
第二,科学编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经专家论证,集团职代会审议通过后,确定为指导港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三,强化投资项目论证,提高论证科学性。论证主体既包括集团内部决策层和港内专家,也包括邀请港口权威部门和专家;既研究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又重视其不可行性,实行反复论证。
第四,认真执行基本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程序。严格按照予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等阶段要求规范进行,最后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第五,充分发扬民主,对港口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建议。要把职工意见建议,当第一信号,第一工作来落实。2004年职代会后,仅根据职工代表建议而决策的港口发展项目投资达1.2亿元。2005年在“管理挖潜年”活动中,根据基层和职工意见而决策的港口发展项目达3.46亿元,可为港口增加能力2600多万吨
从1988年以来,青岛港按照“四步走”的规划,通过科学决策,科学投资,成功改造了一个老港,救活了一个油港,建设了一个新港,没有一项投资失误,实现了战略重心西移,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港口,正在向世界强港迈进。
1988年,常德传领导青岛港首先对老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对功能残缺不全,设施陈旧落后、停泊,堆存能力严重不足的老港区,重新规划布局,修复改造码头,扩大堆场面积,改造疏港道路,并多方筹资购置先进设备,提高港口装卸能力。经过10余年改造、挖潜,形成了4000万吨年吞吐能力,并完成了港口基础设施向深水化,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和港口环境花园化的转变,适应了国内外航运业船舶大型化,运输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
黄岛二期油码头是用于原油出口的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在1988年基本建成,总投资2.8亿元,泊位20万吨级,新增装船能力1700万吨。但工程建成后,因无油出口,即处于闲置状态。常德传一直在盘算如何把它利用起来,他与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分析我国原油形势,认为我国进口原油是必然的趋势,经反复论证后,大胆决策,将二期油码头改建为进出口码头,集中转、储运于一身。1993—2001年间筹资16.4亿元,分五期建成32座计180立方米现代化油罐群。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自1995年5月14日正式接卸进口原油以来,至2004年11月21日已接卸进口原油1亿吨,创收24.6亿元。现在黄岛已成为首批国家批准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由于有了港口,青岛市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正式通过国家批准。
集装箱运输是当代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潮流。常德传早就认准了这个方向。1991年开始,他带领青岛港采用短平快的方法,先将老港区5个深水泊位改造成能够靠泊、装卸第三、四代集装箱专用泊位,使青岛港跻身于国际航运干线运输港口行列。1995年1月,日本神户大地震造成神户港瘫痪。常德传看准机遇,迅速跑到北京,与中远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将中远的集装箱中转由神户挪到青岛。1995年2月2日子夜,青岛还来了第一艘国际集装箱中转船,青岛港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接着又在新港区二期工程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可以靠泊载箱5250箱的集装箱船。在新港区三期工程中,又建设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可以靠泊12000~15000箱的集装箱船。并在此码头上创造了世界最高的集装箱装卸效率──“振超效率”。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进口势头与日俱增。运输矿石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当时我国北方没有一座20万吨级矿石专用码头。谁率先建成这个级别的码头,谁就争得到巨大的货源。建一座这样的码头一直是常德传的梦想。
1993年一次接待南非ISCOR公司的偶然机会,常德传得知他们正在亚洲寻找矿石中转基地,便立即派人主动联络。1993年9月22日常德传与南非ISCOR公司总经理约翰·迪特勒夫斯签署了协议,由他们提供1000万美元,加上青岛港自有资金,把一个多功能码头改造成1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码头在1994年4月建成投产,从此青岛港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矿石中转港。1998年青岛港又建成了装卸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矿石码头,并在此码头上创造了世界铁矿石卸船最高效率——“孙波效率”。2005年完成铁矿石吞吐量6317万吨,其中进口铁矿石4772万吨,占全国铁矿石进口量的1/4还要多,居世界港口第一位。常德传的又一梦想成了现实。
青岛港老港已有100多年历史,吞吐能力只有2000多万吨,且地处市中心,已没有发展空间。对此,常德传做了多年的调查考证,他和他的同事们果断提出将青岛港的发展中心由胶州湾东海岸的青岛老港区,向西海岸的前湾港区战略大转移的构想。经过整整15年,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
1987年10月,前湾新港区破土动工。随着前湾一期、二期、20万吨级矿石码头、前湾三期的相继建成投产,常德传又进行了各大货种生产力布局调整。1998年将煤炭全部转移到新港区作业。1999年将矿石转移到新港区作业,2002年又成功完成了最为关键的集装箱生产重心大转移。
与煤炭、矿石货种比较,集装箱的转移更复杂,涉及到船东、代理、海关、商检、边防及各口岸部门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上因为没有处理新老港区集装箱发展关系导致港口发展萎缩的例子很多,国内也有类似深刻教训。常德传对此非常重视,亲自抓这项工作。他认真吸取其它港口的经验教训,走访船公司,请他们协助和支持,并安排好每个细节,做好周密计划,最后仅用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将老港区拥有的5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10个航班、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构建的航运网络,全部转移到了新港区。不仅做到了一个船东未少,一条航线未撤,一个箱子未丢,而且2002年当年就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青岛港线的“全球通”,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还吸引了世界著名船公司的加盟发展。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500万标准箱,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之列。
港口重心战略大转移,不仅使青岛港形成了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大格局,使青岛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且为青岛市在胶州湾西海岸构建新的城市经济重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现在海尔、海信等许多知名企业,都将生产重心向胶州湾西海岸转移,新港所在地周边的区、市正在按宏伟的发展蓝图建设中。
当2002年青岛港重心成功向西部转移后,常德传立即思考新港区的发展战略。
2003年1月青岛港改制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他与中远集团及丹麦马士基集团、英国铁行集团等中外著名航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8.87亿美元,将青岛港打造成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公司。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英国首相布莱尔参加了签字仪式。
在对外合作中,常德传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和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积极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但决不照搬照抄。他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与青岛港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既保持国际先进性、又符合青岛港实际的全新管理模式。在与世界第一大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世界第二大航运公司英国铁行集团、中国最大航运公司中远集团,三国四方合资成立的世界级集装箱码头公司中,青岛港将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合资企业里,如班组建设、班组管理,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价值观等等。用常德传的话讲就是,学了人家的,丢了自己的,1-1=0,也就办不好中国大地上的青岛港的事情了。只有发挥出国外企业的管理优势和我国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最佳融合,才能做到1+1>2。
常德传具有“共产党人之德,驾驭市场经济之才”。这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2000年在青岛港调研后对他的评价。
港口是运输服务业,常德传时刻关注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市场供求变化和世界航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企业服务和发展战略。
他刚上任局长时,青岛港的市场主要是山东省及周边省的一部分,狭小的市场极大地制约了青岛港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他确立了“眼睛向外,面向社会的市场观念”; 确立了“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名牌观念”; “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为目标,海向、陆向双向扩张的市场开拓战略”。还打破传统经济腹地观念的束缚,树立 “青岛港是全国的港口,世界的港口,青岛港要为全国、全世界服务”,“港口生产的主战场在港外”的思想。按照他的战略,青岛港实现了生产经营重点从港内到港外,从现场到市场的战略转移。他们变等货上门为上门揽货,找米下锅,北上南下,国内国外召开货主用户座谈会,港口推介会,广揽货源。陆向上,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服务终端,为货主提供一条龙服务;海向上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实现了全球通,构筑起辐射全国,联通世界各地,适应港口大发展的广阔市场。
过去青岛港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世纪80年代末常德传组织有关人员对所经营的近百个货种逐一进行市场预测,选准市场定位,确定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粮食为青岛港的五大核心业务,集中全集团的力量优先发展。现在青岛港的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居全国港口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煤炭是全国五大重点下水港口之一,粮食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进出口基地。
在计划经济时期港口是货主惹不起的“港老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继续下去,青岛港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1994年5月常德传总结过去的经验,提出了为客户服务的“三项原则”。即“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用户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手续便捷优惠,24小时服务”。他还提出让所有的职工都知道,他们的工资是客户发的,没有客户就没有饭吃;让所有的职工都知道质量工作的标准就是客户满意不满意,客户不满意,即使优于国家标准也是不合格的;让所有的职工从各个方面做到让客户满意;要不分份内份外,只要货主用户需要,就努力做到,宁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能让货主、船方丝毫犯难。
为了计量准确,青岛港投资400万元购买了国际先进的雷达液位计量装置。按货主要求对煤炭、矿石单堆单放。对外理公司承诺不吸船方一支烟、不喝船方一杯水、不买船方一件物品。内地货物进出口有困难,他让青岛港联合铁路、海关、船公司,在全国率先开通了青岛港内地主要城市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海关直通式运输,货主在当地就可以办完所有的进出口手续,把青岛港“搬”到了内地,架起了当地通往国际市场的桥梁。
2000年7月初,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的一纸急函送到青岛港公司,由于该公司设备故障,在出口我国的13万吨矿粉中混入矿石块,他们请前港公司在卸船时帮助拣出,以避免损失。前港公司的职工昼夜盯住现场,将221块矿石全部拣出。哈默斯利公司专程派人到前港公司表示感谢,对前港公司的超值服务表示感谢。
青岛港还积极开展服务质量创名牌活动,集装箱核心班轮保班,原油、煤炭集装等8项服务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如今,北起内蒙古,南至重庆、成都,西至乌鲁木齐,都有青岛港的货主和用户。
在常德传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青岛港一举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国际亿吨大港。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至2005年的1.87亿吨,翻了三番还多,成为世界级大港。集装箱由2万多标准箱一路攀升,超过日本所有港口,2005年达到630万标准箱,在世界居第13位,成为上海以北东北亚第二大枢纽港,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港口生产经营绩效连年快速增长,港口收入由1988年时的2.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7元。15年来港口总资产由不足5亿元增值到156亿元,上缴税费上百亿元,仅“十五”期间,进出青岛港的外贸货物就为国家创造海关关税税源832.52亿元。青岛港成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交通系统“三学一创”的典型,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还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十大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奖。
在多年不懈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常德传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扁平化管理机构,使管理机构和人员大量精简。
他创造了“管理重心下移,队为核心”的全新管理思想,并创建了“集团为决策层、公司为经营层、基层队为管理层、班组为操作层”的四级管理格局。他们的职能是:
决策层集中精力抓港口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和过程控制,将财富变资源,成为集团决策、监控和融资中心。
经营层集中精力抓市场、抓经营,将资源变财富,成为集团的利润中心。
管理层集中精力管好人、干好活,成为集团基础管理的核心,实现收入和成本控制的中心。
操作层重点抓好各项任务的实施。原先由决策层、经营层负责的大量管理职责全部下放到队。港口的安全质量管理、各项生产任务完成、增收节支、设施设备管理、职工业务技术培训、思想政治教育、退休及离岗退养职工管理、班组建设、民主管理、队领导班子建设等10项职责,全部由基层队承担起来,使港口基础管理更加稳固,进一步适应了港口“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的新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常德传通过分析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深感国有企业要搞好,首先必须把人心凝聚起来,在职工队伍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常德传以“对上负责,让党放心;对下负责,让职工满意;对己负责,终生无悔”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青岛港是国有企业,所以青岛港应当“精忠报国”;青岛港是服务企业,所以应当“服务社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所以应当“造福职工”。他把“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作为青岛港,更作为自己的“三大使命”,不懈地为之奋斗。
常德传认为搞好国有企业光靠正确的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弘扬正气,没有好的风气,再好的决策也是空中楼阁,不能变成现实。
青岛港抓企业风气,首先是局领导班子要洁身自好、潜移默化地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身教胜于言教,在常德传的带领下,每个领导班子的成员都能做到光明磊落、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在关键时刻能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下,青岛港的干部形成了“坚定信念、敢讲真话,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说到做到、三老四严,廉洁勤政、谦虚谨慎,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六种风气。青岛港的职工队伍形成了“说主人话、尽主人责”的良好风气,形成了“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岗位奉献,建功立业;文明工作,礼貌待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善于学习,提高本领”的工作作风。
常德传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职工的精神支柱”。
青岛港企业文化的特点,首先是永不停止的创新。多次到青岛港的人总会感到青岛港变化太快,可以说月月变、天天变、时时都在变,这些变化正是青岛港时时刻刻在创新的表现。
常德传将创新与继承并举,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使企业产生活力与和谐。他再三强调青岛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把创新和继承结合起来。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他领导青岛港继承了我党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了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并发扬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光荣革命传统。而且他们的继承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继承,通过继承吸取了我们党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创新使这些经验适应新的环境、新情况,取得新的成功。
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是青岛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常德传说“一个企业没有一种精神,这个企业就缺乏活力和合力,就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我们抓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教育,就是要使万名职工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建立共同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外部环境、地理位置并不很有利的形势下,充分发挥青岛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抓好以人为本教育,激发人的最大潜力,为港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青岛港的企业精神概括起来有六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廉洁奉公,团结一致,实干兴港,以诚待人”,即“海港六精神”。这六条企业精神是青岛港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和培育的群体意识,它使青岛港人努力向“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崇高境界奋斗。这六条企业精神既包含了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包含强烈的现代文明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和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青岛港生产经营宗旨、价值观和管理信条的集中表现,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青岛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走进青岛港现代化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壮观的码头巨型桥吊上,你会看到巨大的横幅标语:“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这八个字是这里码头工人创造了矿石卸船世界纪录时,常德传连夜带领局领导班子送来的贺词。这八个字在别的企业已很难见到,但常德传特别珍爱这八个字,在他的心中,这是他的信念,工人是国有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最伟大,他是工人的儿子,搞好国有企业必须依靠工人。
常德传说:“我历来主张队伍不是教训出来的,不是靠各种手段管出来的,队伍是靠带出来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区别在哪里?国民党打仗时当官的都在后头,共产党为什么打胜仗?当官的向来冲在前头,一呼百应。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他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来晚走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天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争货源、抢战机,他经常带病,有时打着点滴亲自拜访客户。他从不出入酒吧、夜总会,出国考察除了必要应酬外,多数是汽水、面包穷凑合。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港务局职工住房没有全面解决,我就不参与分房”。在他的表率作用下,青岛港从没有发生领导干部不间断住新房,住好房,多住房现象。青岛港住房分配原则是先一线,后二线,再机关;先职工、后一般干部、再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顶天立地”,即最高层和最底层,好楼层让给职工。职工大会决议给他分新房,自发捐款25万元给他发奖金都被他婉言谢绝。市里奖励给他小别墅,也被他送给青岛港代管的老红军。他在生死考验面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1989年以来他先后成功指挥了十几次埠外轮船和外单位的油库灭火抢险。每次他都是亲临第一线,表现出共产党人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
常德传是具有民主作风的当家人,凡遇到大事需要决策,他总是先与局党委一班人马交换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职工代表意见,最后由局党、政、工领导联席会议决定。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定期召开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民主管理、聘任职工代表为廉政行风监督员等多项民主管理制度,使青岛港的民主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常德传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生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青岛岗建立了“一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两级一把手星期六、星期天职工接待日,职工代表每年评议领导,领导与基层建立联系点,职工代表与领导民主对话”等20条民主管理渠道。
1996年10月5日,在第一个局长接待日,常德传接待了这样的职工,他说:“我们职工不怕累、不怕苦,就怕没活干,有活干才有饭吃,但我们总感到活不够干的,希望局里能够多给我们活干。”在接待日中,职工开始反映的是个人工作、生活上的问题,而后来反映更多的是港口生产经营的建议。
由于职工有困难,有意见随时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青岛港上下充满和谐,2001年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优秀单位。
自1988年常德传担任局长以来,青岛港做出的每个重大决策,特别是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都必须经过职工充分讨论酝酿。1991年相继出台的工资收入向装卸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的“21条”和“83条”,1994年7月出台的“34条”都是经过职代会多次讨论,多次征求职工群众意见,民主决策的结果。广大职工的参与,使青岛港制定出的各种“游戏规则”都具有公平、合理的特征。
在青岛港发展过程中,常德传深深体会到,造福员工与企业发展应相辅相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不发展都难以生存,没有企业的发展,给员工谋福利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重视职工的福利待遇,不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就会伤害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的动力和潜能不能发挥出来。青岛港通过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前提下,不断为职工谋福利,使职工对企业更加热爱,更加关心,使企业的发展更快、更持久。
他把“让职工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的受益者”纳入青岛港深化改革的纲领文件中,将为职工谋福利的具体实事用局发文件下发,作为指令性计划要求完成。他将“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作为决策者和中层干部的办事原则,大到职工的政治地位和待遇、经济收入、住房等大事,小到职工的就医、乘车、就餐、就浴、取暖、防暑、子女入托等困难,事无巨细,都以“让职工满意”为标准,着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他的实践证明,合理地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关心职工切身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和素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常德传始终不忘:我是工人的儿子。他经常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们的老人,广大干部职工就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姐妹,培养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在他的领导下,十几年来青岛港以建成充满亲情、人气旺盛的大家庭为目标,坚持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
青岛港有16000名职工,针对职工最盼望工作稳定,最怕下岗、失业,青岛港规定“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尽职尽责地干,就决不撒手不管,不推向社会”。在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青岛港十几年来没有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而是通过自身发展使富裕下来的近万名职工都得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常德传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是工人家庭的孩子,当过装卸工人,是计划经济下长大的,受过穷、吃过苦、受过累,知道吃苦受累的滋味,所以不能再让我们的职工吃苦,不能再让他们受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青岛港务局员工收入年年增长。
现在青岛港港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碧海蓝天、绿树成荫、鲜花似锦,让人身处其间,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许多外国船东说:这里的环境丝毫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港口。青岛港的职工安居乐业,职工年年检查身体,装卸一线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副处级领导,平均每名职工每年从港口获益6.2万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由4平方米扩大到28平方米,特别是装卸工人的收入是10年前的16倍。
在常德传领导下,青岛港党政一班人,带领16000多名员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经验,博采古今中外管理之长,将政治力、文化力、经济力有机结合,凝结成具有青岛港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自我加压,不懈探索,不仅将一个古老落后的青岛港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港,世界港口中的“21世纪希望之港”, 创出了一条振兴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而且将青岛港打造成为一个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培养造就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这一全国学习的典型。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港口视察,多次对青岛港的经验报告做出重要批示,对港口工作给予高度评价。1997到1998年,唯有青岛港连续三期参加中央组织的“振兴国有企业报告团”,在全国介绍经验。1999年、2004年、2006年青岛港三次被国家树为国有企业的重大典型,并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等上百项国家省市部金奖。
2005年常德传荣获首届中国企业管理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是全国三个获奖人之一。
青岛港被誉为国有企业的“常青树”、“不老松”;常德传被誉为“常胜将军”。
常德传简历
常德传,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中国首批国际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届人大代表,正规beplay官网 副会长,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青岛市企业家促进会会长,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
1968年,常德传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来到青岛港,从一名码头工人干起,36岁成为当时沿海港口最年轻的副局长。39岁担任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改任局长。2003年1月,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改任董事局主席、总裁。
十几年来,常德传带领青岛港16000名职工,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三大使命,以创建国际一流名牌港口为目标,在全国沿海港口中领先建成了一批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等世界级的大码头。目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把一个多年吞吐量在2000万吨徘徊的港口,带进了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国际亿吨大港的行列。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7亿吨,翻了3番还多,集装箱由2万多TEU增长到2005年的630万TEU,外贸吞吐量居我国沿海港口第2位,进口铁矿石接卸量居世界第一位,累计上缴国家各种税费上百亿元。资产总额由5亿元增值裂变为156亿元,为国家创造了150亿元的优良资产。他带领职工先后四次刷新集装箱作业、六次刷新铁矿石作业世界纪录,十一次刷新纸浆装卸世界纪录。由常德传创造的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广阔平台,培养了中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青岛港成为国企发展的典范、港口发展的样板。
“十五”期间,他带领青岛港用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1.2亿吨、1.4亿吨、1.6亿吨、1.8亿吨的业绩;集装箱用225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300万、400万、500万、600万标准箱;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创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港口年吞吐量增长,每年跨越2000万吨大台阶, 5年翻一番,净增1亿吨,超过历史上109年的增长之和,相当于建设了1个亿吨大港。“十五”期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7.16亿吨,对国家GDP的贡献约为2292亿元,为社会创造了45万个就业机会。通过青岛港的外贸货物为国家创造了832.52亿元的海关关税税源,其中仅2005年就为国家创造了247.66亿元的关税税源。
常德传也以其卓越的经营管理业绩,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全国首届“创业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中国杰出企业管理人才、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中国企业十大新闻人物、最受关注企业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二十年个人贡献奖、中国企业改革创新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十佳个人、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华十大管理英才、2004年世界工程大会“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杰出贡献奖”、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特别奖,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最高奖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三名获奖者之一),中国最具敬业力职业经理人、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中华英杰”中国经理人文化典范人物、首届十佳“中国杰出质量人”、中国诚信企业家、中国诚信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大榜样人物、首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十佳人物、十大中国杰出质量人、共和国小康建设功勋人物、中国企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品牌建设十大功勋人物、中华十大诚信英才、十大中华经济英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富人物、2006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等荣誉称号。
常德传语录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
决策失误,全盘皆输;风气不正,一事无成。
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以真理的力量启迪人心,以情感的力量温暖人心,以人格的力量激励人心,以榜样的力量震撼人心,以民主的力量凝聚人心。
人人都成人才、人人都出点子、人人都有绝活、人人都做贡献。
领导是仆人,职工是主人,办好企业归根结底要靠主人;领导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再急也要后靠;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得更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能不断搞好,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且还能够获得越来越强的活力。
在大体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决定国有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企业内部。企业必须通过不断改革和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本身的工作。
以“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神,认真抓好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服务、文明施工、文明环境管理。
对上负责,让党放心;对下负责,让职工满意;对己负责,终生无悔。
我们的工作是给自己干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书写下青岛港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
发展创造一切。我们过去靠发展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我们要拥有灿烂的明天,更需要去发展,发展是惟一的出路,加快发展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
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老人,广大干部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
青岛港,中华民族的“国家队”,加快港口发展,我们责无旁贷;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所以对国家的贡献要一年比一年大。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出生产力。
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要一心为民,造职工。
客户是上帝,职工也是上帝。
以人为本,人才强港。
质量兴港,科技兴港,实干兴港。
安全质量工作是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责任,企业第一位的工作,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第一位的标准。
质量、服务、信誉是青岛港的生命线。
历史从来不加注解,发展创造一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青岛港的“常规”就是“超常规”。
领导干部要具有一心为民的志向,一身正气的胸怀,无私无畏的胆识,无怨无悔的心态,真抓实干的精神。
青岛港是国企,就要精忠报国,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
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船东、用户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要手续便捷,价格优惠,24小时服务。
宁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能让货主、船方、用户一时犯难。
人人都可以成才,发展造就人才,岗位检验人才。
如果职工是一块矿石,青岛港就要成为一座大熔炉,就要把他百炼成钢、百炼成金。
人活着就是为了干活。
执笔人曹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