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联在线申请入会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企业家列传
汪海-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




































30 年前,全国第一次评出了20位优秀企业家,汪海为其中之一,作为当时青岛第九橡胶厂厂长、现在的双星集团总裁,依然在原来的企业奋斗着,被称为“市场将军”、“长寿总裁”……
“我本来应该是战场上的一个将军。”汪海不止一次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1941 年,汪海出生在山东省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里。7岁时,当上了儿童团长。1965年,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坚决要求参军,保卫伟大祖国”,穿上军装,奔赴越南战场。那时候他想,如果不在战场上牺牲,他就一定要当上将军。然而命运却没有让他如愿,1975年,转业到青岛市第九橡胶厂,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书记。但10年的军旅生涯以及先天的禀赋和人生的追求,却使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和市场经济的“战场”上当上了 “双星”的领军人物。
那是1983年11月,七八级的西北风一连刮了几天。黄海咆哮,树木萧瑟,天昏地暗,人迹稀少。汪海只身一人,奋力地蹬着自行车穿行在青岛市的大街小巷。
作为一家国营重点胶鞋生产企业,青岛橡胶九厂几十年来一直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里运转,生产计划国家下达,原料国家统配,产品国家包销。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商业部门声称没钱,拒绝收购九厂的产品。200多万双解放鞋在仓库里堆积如山,运不出去;而生产线上还仍然按计划在生产。帐面上只出不进,所剩无几。眼看发工资的日子到了,两千多名职工近10万元开销一点着落也没有,这一切使刚刚就任党委书记不到6个月的汪海急得嘴唇上起满了火泡。
他去找商业部门。答复是:“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傻大黑粗的解放鞋根本卖不出去,我们再也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了。”
他去找上级机关。回答说:“我们只负责下达生产计划,商业部门不收购,我们也没办法。”
汪海退一步要求借款,好歹把工资先发出去;但是对方连借贷之门都关得死死的。
汪海怒发冲冠地说道:“生产计划难道不是你们下达的吗?生产任务完成了,你们说不要就不要了,还讲不讲信义?还有没有法?!”临走时,他愤怒地扔下一句话:“下次谁再来向你们要钱,谁就是孙子!”
回到厂里,见仓库里堆满了鞋,办公楼的楼道里堆满了鞋,连他的办公室也堆满了鞋。他置身在鞋的层层包围之中……
刹时,眼前的鞋化作了一座山,一座树木葱绿的梁山。“我想到了梁山好汉。”汪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一百零八将并非愿意铤而走险,落草为寇,而是被环境剥夺了生存的权利,才占山为王,替天行道,干出了那一番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他发誓要做梁山一百零九将!
他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在会上大声说道:“今天,企业的出路已被彻底切断。没人救我们,谁也救不了我们。难道死了张屠夫,就吃混毛猪?”他克制着内心的激动,“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企业要生存,我们要吃饭,任何的恩赐、施舍都救不了我们,只有自己救自己!”他顺手举起一双鞋,“有了鸡,我们还怕没有蛋吗?”
上级规定不准企业私自销售产品,为了吃饭,汪海冲破禁令,带着几个人背着鞋偷偷地溜出了厂门,到市场上试销。为了避开商业部门驻厂人员的耳目,他们就像敌后武工队似的全是夜间出动。不料风声走漏,商业部门勃然大怒,对此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不但停止收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连新开发的产品也一双都不要了。汪海反而如释负重,干脆与业务员一道大白天背着鞋走上了市场。他们一面卖鞋,一面进行市场调查,历尽艰辛,奔波一年,硬是把积压的200万双解放鞋销售一空。汪海由此悟出了一条真理:企业的命运不在天,不在地,而在市场。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应该适应市场去改,围着市场去创,跟着市场去变。
市场宛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有着自己的规律。橡胶九厂这只航船由于是根据计划经济的模式制造的,驰入市场经济的大海,很快就表现出不适应之处。尤其是它的内部组织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全厂27个科室,有的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空有其名。三四百名干部,靠工人的血汗养着,高高在上,人浮于事;相反,对市场信息的捕捉,新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等经营环节都没有专门机构。汪海认识到,必须进行机构改革!否则,一旦遇上惊涛骇浪,橡胶九厂这条旧船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于是他为企业制定出宏伟的战略目标:“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此宗旨下他围绕市场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
安全科是汪海机构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橡胶九厂前进的重要障碍。这个科近20人,基本上由一些领导阶层的亲戚、子女、关系户组成。他们占据着办公楼整整一层房间,一人一个办公室,连会议室都有七八十平方米,并专门配有打字员、放映员。而他们对工人做了些什么呢?橡胶九厂建厂以来,他们从来没有给第一线工作的工人们发过工作服,连手套也不发。工人仅有的一条围裙补丁摞补丁。相反,这些坐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的人倒有工作服穿,冬天还发棉衣、棉鞋。这个“特权小王国”被工人们称为“超阶级科”。厂党委会决定,撤消安全科建制,人员与劳工科合并。
汪海与安全科长、副科长谈话。科长说:“安全科的建制完全是按照上级的规定。如果现在部里或省里、市里有撤消工厂安全科的决定,我们没有话说。”汪海说:“你要上面的决定,没有。但是让你们合并是党委会从实际出发做出的决定,希望你们能够理解,顾全大局。”
第一次谈话,没能说服。汪海让他们考虑一下,晚上又找他们第二次谈话。安全科态度仍然强硬,不执行。汪海火了,对安全科长说:“你们这些年来,养了那么多闲人,占了那么多房子,可是你们对工人们做过什么好事?摆出来我听听。”他说,“给你们三间房子就够不错了,回去马上把四层给我腾出来!”安全科放出话来:让我们搬家,没那么容易,我们要集体上诉。汪海发出死命令:告到哪儿去都不怕!党委会的决定必须立即执行。明天下午6点以前如不搬到指定地点,制裁!此令一出,全厂为之震动。人们的目光聚集在这一焦点:要看看汪海的刀硬还是上面有根子的安全科硬。
安全科连夜开会商量对策,并派人去上级主管部门游说,寻求支持。第二天中午12点,汪海见他们按兵不动,又召开党委会,决定罢免科室领导。
会后,汪海1米8多的魁梧身躯,铁塔般地站在厂门口,两眼直视对面四层楼上安全科的一排窗户;安全科的人马也站在玻璃窗后看着他。此时厂区一片寂静,人们屏息观望着这场较量。到了下午三点半,汪海派人上楼请科长下来,当众宣布党委会新决定。就这样,安全科才开始老老实实地往下搬东西。
就这样,原先27个科室精简到7个,行政管理人员也由占全厂职工的11.8%缩减为7.8%;与此同时,原来仅有4个人的销售科扩大为生产经营信息公司。
机构改革不仅仅是组织结构的调整,而且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能人放在管理的位置上。汪海说:“中国的能人太多了,只是我们旧的人事体制没有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 境,限制了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今天我们搞改革,首先要想办法把 能人用起来,让能人来管理。如果尽用些听话的庸人怎情怎能办好?于是,汪海把竞争机制引入新的管理机构中。他郑重宣布:干部﹑职工没有界限,谁能耐大谁来坐交椅,而且这个交椅不再是铁的。干得好则干,干不好将由群众评议,厂里重新聘任。汪海说:“招贤纳士未必要跑遍天下,其实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是能否造就一个好的环境,给能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出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企业走向市场,最终的体现是产品。而“黄鞋帮,黑胶底,穿上两天臭无比。”这是人们对青岛橡胶九厂传统产品解放牌黄胶鞋的评价。汪海说:“再过两三年,把这种鞋白送人恐怕都没人要了。”他还了解到全国国有大中型胶鞋企业就有300多家,以天津市的大中华橡胶厂为首实力都相当雄厚。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个体的、集体的、合资的制鞋企业已发展到3000余家,深圳地区也有2400多家,温州一带就更多了,加起来,全国鞋的年产量已达10亿双。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橡胶九厂如果不开发新产品,不开辟新道路,就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汪海一方面在山东、新疆等地组建联营分厂,搞“老产品扩散”;另一方面成立新产品开发部,领导技术人员设计新产品。然而,正当生产开始走上正轨﹑新产品在流水线上源源而出的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深深地刺痛了汪海的自尊心。
一次,他带队到西北考察市场。一家大百货商场经理发现了几个外乡人站在柜台前指手划脚,问这问那,便好奇地问:客从何来? “青岛橡胶九厂。”汪海答道。 “啥?”经理愈加好奇了,“香蕉酒厂打听鞋干啥?” “我们是做鞋的啊!”汪海指了指柜台里的鞋。 “怪事,香蕉酒厂不做酒,怎么做起鞋来了?”汪海无地自容,感到莫大的耻辱。他走出商场,一路无语。
青岛橡胶九厂从1921年建厂到解放后成为国营制鞋大企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然而连大商店卖鞋的经理都没有一点儿印象,更何况其他人呢?现代经营与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密切相关。“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过去一直从贬义上来理解,现在得重新评价王婆的才能,她最起码懂得经商之道,会宣传自己。
回到青岛,汪海想直接在报纸上做广告,但想到厂里资金紧张,做广告花钱多效果也未必好,不如请来一些新闻记者开个记者招待会,几杯茶,一顿饭,让各报发个消息。这样既省钱又见效快,宣传范围也广。
1984 年11月24日,青岛市,也是全国第一次由企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在橡胶九厂召开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体育报等43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出席。汪海不仅向记者们介绍了企业的情况和发展规划,而且还带领他们参观了车间。最后,汪海捧出了厂里新开发的“双星”牌胶鞋送给记者。汪海说:“我可不是送礼,而是让你们试穿,三个月后必须返回质量信息。”记者们满意而去。整个会议一清帐共花了6000元,包括所送的鞋钱。
记者们果然不负所望,会后各类报道源源不断地在媒体上刊登出来了,有的报道还被香港有关媒体转载。短短几天,“双星”名扬全国。
然而岂料到,一些人连夜告了他的恶状,说他假公济私、捞取功名、大吃大喝、浪费钱财……汪海对此一笑了之,他想,虽然由企业自主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前没有过,上面的红头文件对此类规定,但它同花钱打广告宣传产品一样,有什么不对?他认为此事与中央改革精神顺茬,决定不予理睬。但是有些人却不这样认为。就在汪海飞赴日本考察引进设备的那天,由市纪委和橡胶公司联合组成的调查组进驻橡胶九厂。
汪海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信心。汪海清楚地记得,那是1985年3月28日。汪海一行人从日本风尘仆仆回到青岛。走出火车站,广场上空空荡荡,没有人迎接。汪海感到十分诧异,“通知办公室了吗?”他问随行人员。 “通知了。” “打电话回厂,问我下台了没有。”汪海说。
1983 年6月2日,汪海由山东省青岛橡胶九厂党委副书记升为书记。从那时起,汪海开始对橡胶九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可避免触动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得罪了一些人。“此刻汪海想,出国在外一个月,谁知道家里闹成了什么样子;假若已被端了锅,赶下台了,咱就老老实实坐公共汽车回家。电话里说书记没换人。汪海顿时来劲了,说:“马上通知办公室派车来接!”
汪海曾当着全厂的职工立下誓言:工人们的班车一天不解决,他就一天不坐小车,他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现在,他执意要大家等厂里来车接,并非是为了派头,而是要争口气。回到厂里,汪海首先接到市纪委发来的最后通牒:下火车后立即去市纪委报到。
汪海并没有感到紧张,反而幽默地说:“我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想老婆,我要先回家看看。”回到家里,他把市纪委召见的事告诉了妻子,说:这回恐怕要进“小黑屋”了,一进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来。他嘱咐妻子要带好孩子,在青岛生活不下去就回老家……话还没说完,市纪委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妻子含泪把丈夫送出家门,望着他向市纪委的方向走去。一进办公室,只见市纪委副主任正襟危坐,四个秘书分坐两旁,每个人手里一个记录本,五个人冷冷的眼色,都像是在盯着一个罪犯。见这架势,汪海故意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汪海问:“谁找我?” “我找你?”副主任说。 “你是谁?”副主任略一愣神,报出自己的大名。 “你找我来说什么?” “你错误地召开记者招待会,大吃大喝,乱发礼物,浪费国家钱财……”
又是记者招待会!汪海顿时火冒三丈,没等副主任把罪名罗列完就发了火,说道: “你们今天摆出三堂会审的架势吓唬不了我。记者招待会是改革的产物,你政府能开,企业为什么不能开?按国家规定,请客费一年是两万多,而我开会才花了6000元。用的是允许企业花的钱,是正当的职权,犯了什么法?你们给我扣一个乱发礼物的帽子,可是你们知道给记者送鞋都发了试穿证吗?三个月后他们要返回质量信息,这有什么错?”
“你不但给记者送鞋,据我们调查,你们自己也多领了15双,这15双鞋干什么用了?”副主任说。 “工作人员是多领了十几双,这不假。但我没让动一双,至今还都封存在办公室的柜子里,你们现在就可以去查。”汪海说。 “那么,摆宴席、大吃大喝呢,你作何解释?”副主任说。 “几个菜一个汤,那叫什么宴席?要检查只能检查开会期间我陪着记者们一起吃了,而效果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汪海掏出一卷报纸摔到桌上,“30多家新闻单位都发了消息,连香港报纸都作了转载。别的企业用钱打广告是宣传产品;我请新闻记者来同样是宣传企业、宣传产品,你们却为此兴师动众调查一个多月。即使有天大的错误,可以和我直接谈嘛!”
“汪海,你太狂妄了!”副主任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拍案而起。“今天你到这里来是承认错误,还是强词夺理来为自己辩护?” “我可不吃这一套,你拍一下桌子我要拍两下。”汪海说完后, “叭、叭”两掌下去,震得四个秘书捂住了耳朵。 “我就是来为自己辩护的,我要看看你们到底讲不讲道理!”
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桌子拍得震天响。 “你再拍!”汪海逼到副主任跟前,“你再拍一下桌子我就把它砸了!”吼声震天,气势夺人。事态发展到这般地步,纪委主任不得不出面圆场,说道:“冷静冷静冷静,问题还可以慢慢谈嘛……” “说什么?还怎么谈?”汪海明白他此刻的处境危如垒卵,便转身拽门而去。 “嘭、嘭、嘭”汪海敲开了市委书记刘鹏的门。
“我知道你会来找我。”刘鹏说。
刘鹏一边让坐,一边从桌上的文件堆里翻出一份红头文件,说:“这是市纪检委、市整党办联合上报的文件,要在全市县、团级干部中第一个抓你的不正之风。但是我一直没有签发,我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情况,也想听听你的意见。”望着市委书记和蔼、宽厚、沉着的神态,汪海暴怒的情绪顿时平静了下来。
8 个月前,汪海来过这里。当时,他想与乡镇企业联营,建立分厂,把老产品逐步扩散出去,总厂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新产品。这样既保住了原有的市场,又开拓了新的道路。但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全厂职工的反对,甚至有人骂他是“卖厂贼”。上级主管部门也不理解,不予支持。他找到了刘书记。刘书记听完了他的汇报后,兴奋地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企业的领导,都能像你这样大胆去想,深入调查,事情就好办得多了。”他鼓励说,“你放手去实践吧,先搞个试点。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正是在刘书记的支持下,汪海迅速在山东10个县、1个市建立了3家联营分厂,为后来组建双星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见到刘书记,汪海感到很亲切。他从西北之行橡胶九厂被误认为是“香蕉酒厂”谈起,谈到记者招待会,一直谈到刚刚发生在市纪委办公室里的一切。他最后说:“党中央不是让改革吗?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吗?我不知道错在哪儿。就是有错,也是改革过程中的错儿,是工作中的错儿,谁能保证工作中没错儿?他们为什么要审查我、制裁我?”刘鹏听得很认真。他认为企业借助新闻界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不能不说是一种探索。给每位记者送一双鞋也没什么大不了。问题是人们对此还缺乏认识,所以才有了这起“枪打出头鸟”的风波。他说:“中国该办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由于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造成了该办的事你办了觉得你不该办;不该办的事你办了却因为人们的习惯势力,反而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这就是我们改革面临的阻力。”
刘鹏不愧为改革的保护人。他不仅没签发“隔离审查”汪海的那个文件,而且关照市经委给予支持,在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时,力排众议,破格任命汪海为橡胶九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汪海在创业时期多亏遇上了刘鹏这位高瞻远瞩、胆识过人的市委书记。他后来感叹道:“在中国的官场上没有靠山很难成事。但是我与刘书记没有任何私交,唯一两次去见他,都是陷入困境后找他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双星’早就被人打趴下了。”
刘鹏支持汪海,也不是没有压力。市里的其他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都认为汪海这人太狂傲了,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干。尤其是橡胶九厂成为自营自销、自负盈亏的企业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大事不请示,小事不汇报,全由着他自己的性子来,把橡胶九厂弄成了一个无上级主管企业。对于这些议论,刘鹏总是笑笑,说道:“大家都在喊改革;而对于汪海,你们能不能对他宽些尺度呢?”
汪海说得更绝:“1983年企业处在危急之中,我登门请你们管,你们一脚踢开,谁都不管;如今又指手划脚。晚了!我现在的领导就是市场!”
汪海这样解释:“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作为企业光靠红头文件.靠首长讲话是不够的,真正推动企业改革前进的是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这个动力,再多的红头文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汪海把市场当作自己的领导,这是他几十年来改革实践的总结。
但是,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把初露端倪的市场作为自己的领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际交往中盘根错节形成的“铁关系”;旧体制中条条框框形成的“铁栅栏”;人们头脑中旧观念形成的“铁锁链”,纵横交错,头绪纷繁,构成了一个大屏障,使你难以与市场接近。汪海称之为“新三铁”。他激愤地说:“企业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必须砸破‘新三铁’!”
有一位省领导,当小学教师时认识的一个同事的女儿在双星集团工作。这位同事找到这位省领导,要求把他女儿调出企业到机关工作,于是有省里领导亲笔批示的条子传到了汪海手里,紧接着青岛市的有关领导又有四五个前来说情。
这位要求调动的人是“双星”培养出来的一个技术骨干,若调走后,企业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也怕以后有人仿效,因此,汪海坚决不放;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在大会上讲:“我们‘双星’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们有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却仍然是陈旧的,没有丝毫改变,既想图清闲,当懒汉,混日子,享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又想多拿钱,发财致富,得到市场经济的好处,天下哪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情?”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批条子的省领导那里。省领导颇不高兴,向市长说:“不放就不放嘛,汪海为什么要把这事拿到大会上讲?”
好心人劝汪海,何苦为个小人物而得罪上面的大人物呢?这不是因小失大吗? “我宁肯得罪一个领导,得罪一些关系,也不能得罪我的事业。”汪海说,“她本来在企业干得很好,想调走无非是想轻松一些、舒服一些,想工资奖金拿得高高的,活儿干轻松的。这是‘大锅饭’长期以来形成的惰性,我们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扭转这种意识。”
有一天,青岛市有关领导通知汪海,省里有位领导来视察工作,让他送去几双“双星”鞋──本意也是想让他见见领导。汪海说:“要鞋可以,可我没功夫去送,让办公室去个人吧。” “鞋钱呢?”对方在电话里问。汪海说: “优惠,享受出厂价吧。”电话里“嘿嘿”一笑。多少人想给上级领导送东西,苦于没有门路;现在找上门来的机会,汪海还不利用。怎么能给省领导要鞋钱呢?对方觉得汪海是在开玩笑。
汪海可是当真。他对办公室去送鞋的小伙子说:“鞋钱拿不回来,你就别回来。”很快,送鞋的小伙子打回了电话:“汪总,这鞋钱……” “鞋钱拿不回来,你就别回来了。”汪海重复了那句话。无奈,小伙子又找到青岛市有关负责同志。这位同志说:“我们扭不过汪海。给你一张支票,你回去随便划好了。”汪海事后说:“我就是要改变一下人们的观念,破一破多年来形成的下级对上级的媚俗关系。要我卖鞋不收领导的钱,那就不是我汪海了,那样汪海也就没味了。”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双星”要建一幢出口鞋大楼,但是光审报就两年多批不下来。等到1989年正式开工建楼时,时间已经不等人了,只有加快效率,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同时上。外装修时内部就安装设备,等工程竣工,设备也全好了。但是,市里有关部门禁止使用,说厂房我们还没有验收合格,你们怎么连设备也安好了?这不合规定。汪海不听这一套,说道:“我自己花钱盖厂房,还要等你同意了才能使用,耽误了生产,耽误了市场,你们谁也不会替我承担责任。用!一天都不能等。”
“双星”从青岛走向全国,又从国内走向国外;汪海出国考察、谈判、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机会自然就多起来。上级有关部门直嚷嚷:“汪海怎么这个月出国了,下个月又出国?你出国起码也得轮换着出呀!”汪海说:“你当我出国是为玩去呀?我哪里有这些闲心!” “你去可以,我们得派一个跟着。”上级有关部门的人说。“你是特务还是什么?我出钱让你给我盯梢,那我何不带一个设计人员去呢?”汪海问道。不带人就设障碍,条条框框中总能找出几条来。 “啊,一次出国就十几个人。这么多人出去,不行。”上级有关部门的人说。汪海反问道:“我们出国参加博览会,是为了工作,为了交战,为什么不行?” “出国没有超过5人的,你这么多人,没这个先例。”上级有关部门的人这样回答。汪海反驳道: “古人还敢吃螃蟹呢,不能说以前没有的事,今天就不能干,否则社会怎么发展?!”
当初,企业要进入市场,汪海大胆地破除了“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现在,企业要继续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汪海又勇敢地向“新三铁”冲刺。但无论是“旧三铁”还是“新三铁”,都是由人组成的关系网。这样,汪海的改革就面临着七种反对势力:①“文革”中上来的造反派,没有了派性斗争的市场;②心怀叵测的人,被截断了靠歪门邪道向上爬的路子;③部分退居二线的老干部,感到失落,心怀不满;④观念陈旧,在计划经济的旧模式里生活惯了的人,如今跟不上形势而受到冲击;⑤上有靠山、下有根底,长年无人敢管、敢问的人,现在不能为所欲为了;⑥不干活混日子的懒汉、二流子,受到了纪律的约束;⑦能力平平、庸庸碌碌的基层干部,因精简机构被撤换下来,怀恨在心。
除了这七种势力,还有来自主管部门的非难。一天,他碰到市信访办的人。 “汪海,你别再胡折腾了。”那人说。 “怎么了?”汪海问道。市信访办的人说:“一天不接到告你的信,我们就真是没事干了。”汪海问: “告什么?”那人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没有不告的。”
汪海笑了笑说:“那就让他们告吧!那些不干事的告干事的是中国人的传统,
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不仅如此,还有人深夜藏在树林里向汪海扔石头……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生与死的考验。”汪海说,“我不怕死。我本应该在越南战场上牺牲,活到现在就是多余的。”他把市场当成了战场,实践着他的“将军梦”。
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汪海在创业之初就悟出了这一观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的态势,汪海较早提出了“创中国品牌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并把创造中国民族品牌的重担自觉地担在自己的肩上。
1986 年前后,正是中国女排以昂扬的斗志在世界排坛上连连夺冠,取得辉煌战果的时期。汪海虽然不是球迷,但凡是中国女排出战的世界大赛,汪海必看。当汪海看到中国女排姑娘们脚上穿的竟然是日本“美津浓”运动鞋时,他顿觉一股刻骨铭心的内疚涌上心头。汪海感到这是中国“鞋匠”的耻辱,咱中国人站着不比外国人矮,躺着不比外国人短,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在一次厂领导班子会议上,汪海将自己憋了一肚子的话统统倒了出来:“女排姑娘们奋力拼搏,给咱中国人争脸,却要穿人家日本人的运动鞋。这说明啥,说明咱们无能!我就不信,他们能做到的,咱中国人就做不到;我就不信,我们堂堂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鞋文化历史,如今倒不会做鞋了!我们双星人一定要创造自己的名牌!”从这一天起,汪海就暗下决心,将复兴民族鞋业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
汪海打响的第一枪,就是要用100天时间建一座高档运动鞋分厂,向国庆节献礼。1984年9月28日运动鞋分厂提前建成投产,他们首先研制成功了高级专业排球运动鞋,并且还专门为中国女排特制了一批红色排球鞋,以表达职工们的敬仰之情。
深秋季节,汪海喜滋滋地背上鞋,代表“双星人”进京向女排赠送礼物来了。这位山东大汉热心地背着鞋来到女排驻地,还一双双地摆出来,边摆边念念有词:“这是铁榔头郎平的,这是二传手孙晋芳的,这是梁艳的,这是……放心吧,我们全是按照她们脚的尺码特意制作的。”女排管接待的同志微笑着望着这一幕,颇有意味地婉言谢绝道:“感谢你们对女排的支持。但是国家体委有明文规定,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中国女排赠送任何礼物,更不允许做广告性的宣传。”汪海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他双眼习惯性地一眯,说道:“我们‘双星’的鞋在市场上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我这个鞋匠看着女排穿外国鞋夺冠军心里难受,我们全厂职工心里都难受,你知道吗?为了赶制这些鞋,我们的工人整整苦干了100天啊……”他的真诚感动了女排,她们破天荒地接受了双星人的一片心意。邓若曾、胡进、郎平等人赶来高兴地和汪海握手并与他一起合影留念。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终于穿上了双星鞋驰骋疆场,还特意委托袁伟民专程到“双星”赠送签名排球。
继排球鞋后,汪海又上了足球训练鞋生产线。这两种运动鞋都先后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荣获国家银牌奖。不到两年时间,“双星”运动鞋以其质优、价廉畅销国内市场。全国16支甲级女子排球队都将“双星”排球鞋确定为专业用鞋。
品牌的核心是质量,而质量是企业之本。汪海常说:“企业什么都可以改革,惟有质量第一不能改革。”在“双星”发展跃入快车道以后,汪海经常告戒员工:愈是名牌愈要重视质量,愈是名牌愈要提高质量。
1990 年初,“双星”收到几封顾客来信,反映“双星”集团销售势头正劲的新产品老年健身鞋有小毛病,问能否退换。其实,这批鞋的问题出在设备上,而鞋的材料和坚固程度都比较可靠,不影响穿用。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售后服务同样关系到企业的生命。汪海立即下令封存尚未出厂的鞋,停下生产线全面检修设备,从全国各地的批发零售企业撤下尚未出售的老年健身鞋。同时,在报纸和电视台打广告,向消费者致歉,请购买这一批老年健身鞋的顾客到“双星”专卖店或当地营销公司退换商品。
出于同样目的,1997年12月30日汪海将价值10万元稍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付之一炬。汪海对在场的上千“双星人”说:“我们十年拼搏创下‘双星’名牌,靠的就是过硬的产品质量;放松了质量,不合格的鞋就会几十倍、几百倍地泛滥膨胀,到那时我们十年辉煌就会毁于一旦。”
然而,高质量的产品,如果无人知晓,就很难成为市场中的名牌。因此,汪海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利用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1992年夏,汪海在美国纽约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纽约《美东时报》资深记者威廉·查理提问:“汪海先生,你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鞋王,都说‘双星’鞋品质一流,超凡脱俗,那么,我冒昧地问一句,阁下脚上穿的可是双星鞋?”威廉·查理早已注意到汪海脚上那双漂亮的皮鞋,以他的眼光那应该是欧美货。他来这么一手,就是想看看汪海的笑话,挫一下汪海的锐气。
汪海笑了,回答道:“我十分感谢刚才这位记者的提问,是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宣传‘双星’产品的好机会,我知道在公众场合脱鞋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但是……”他弯腰脱鞋,手举皮鞋高声说道:“看到了吗?CHINA DOUBLESTAR,地地道道的中国‘双星’鞋。不瞒诸位,我一年四季都穿‘双星’鞋,我们的两万多名‘双星人’也都穿‘双星’鞋,我们就是要脚踏‘双星’,走遍世界。”霎时间,镁光灯频频闪烁。
第二天,汪海面带微笑、手举皮鞋的照片刊登在美国许多报刊的显要位置。美国新闻界评论:“在我们的记忆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美国公众面前脱鞋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赫鲁晓夫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发火,他脱下自己的皮鞋敲桌子,以显示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威力;再就是眼前的‘中国鞋王’汪海了,这位一直站在国有企业改革前沿的中国人,微笑着用自己的产品挑战美国市场,这才是真正的厉害!”
汪海不仅善于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而且运用模特表演,让双星驰名国际市场。1992年9月13日,位于德国西部的杜塞尔多夫市,在一片蒙蒙秋雨中拉开了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的帷幕。此次国际鞋业博览会,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家公司参加。这是世界鞋业最大的盛会,“双星”依然是惟一参展的中国大陆企业。
开馆的第一天清晨,8位中国“双星”姑娘身穿中国旗袍,披着标有“CHINA DOUBLESTAR”的绶带,亭亭玉立,她们分别站在四个入馆的大门旁,将印有多种文字的邀请书送到进馆的客户手中,欢迎他们到“双星”展位观摩中国鞋文化表演,并且参加“双星”幸运抽奖。
一时间,整个博览会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不同国籍的鞋商们争相涌向“双星”展厅。“双星”在一个12米长、3米宽的空地上搭了个小舞台,东方情调的音乐不绝于耳,8位身着华贵旗袍的模特儿气质高雅地款款而行,向人们展示着脚上各式各样中国“双星”设计的高跟皮鞋。这些美丽的东方女性不是从哪里请来的演员、模特儿,全是“双星”开发部的技术人员。
整个博览会期间,汪海和“双星”成了头号新闻热点,许多电视新闻记者扛着摄像机前来采访录像。这次博览会“双星”一下子收到200多万双的订单,其中欧洲客户占80%,还有少部分中东客户,甚至连世界著名的彪马、皮尔·卡丹这样的大客户也当场和他们签订了供货合同。
随着“双星”品牌的日益做大,汪海的名气也漂洋过海,引起国外鞋业的注意。有的跨国公司老板甚至开出“天价”请他出山。东南亚、韩国的一些鞋商更是屈尊贵体,亲自到青岛请汪海为他们支撑门户。
一天,一份来自美国的传真放在了汪海的案头。那是美国中兴公司老板艾伦发出的,他热情邀请汪海出任他公司的总经理,认为汪海完全有能力把“中兴”做成美国的第二家耐克。
不久,艾伦又发来一份传真。这次艾伦拿出了美国人惯用的杀手锏——美元。艾伦表示,只要汪海答应出任中兴公司的总经理,可以送给汪海中兴公司30%的股份,并且年薪不低于50000美元。对于当时月薪仅有360元人民币的汪海来说,50000美元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还有30%的股份。
汪海看出这位美国人是认真的,明白自己再不说话恐有损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遂款款回言:“艾伦先生,承蒙错爱。我汪海是一位中国人,一位中国普普通通的鞋匠。中国有我的亲人和事业,相比之下这里更适合我,我要在有生之年为我的祖国尽力做些事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汪海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不仅美国他不去,而且任何国家他都不去。他表示:“我汪海发誓从此给共产党打一辈子工,做一个中国鞋匠,将‘双星’打造成纯中国血统的世界知名品牌!”
纵观世界知名名牌,有一个发展规律,即当它成长到一个阶段,就要向相关行业或领域进行拓展,形成“以母体为依托,多元化经营发展,共同做大做强”的局面,“双星”品牌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用汪海的话说,就是给汽车做“鞋”——向轮胎行业进军。
按说,制鞋业与轮胎制造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可身兼中国橡胶协会副理事长的汪海,对中国轮胎制造一点也不陌生,他上学时学的就是橡胶专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汪海就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轮胎制造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他预见,随着高速公路的成倍延伸,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将是一个大的轮胎市场。况且,当时国内轮胎产业档次低、名牌少,“双星若能跻身轮胎业,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凭着“双星”在橡胶业的这块牌子和雄厚实力,完全可以后来居上。”汪海不止一次这样想。
常言道,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就在汪海四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时,在青岛市证券交易中心“上柜”交易的“华青股份”进入汪海的视野。
根据国发办(1998)10号文件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的文件规定,自1998年10月起,华青股份被停牌。股票停止上柜交易对华青股份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但中国证监会的文件给上柜交易的企业留了一条生路,允许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有发展前景的挂牌公司。
华青股份在青岛证券中心停牌后千方百计寻找上市公司的吸收合并。在“华青”人的心目中,由“双星”来兼并“华青”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而“双星”也需要借“华青”这只小“船”,实现自己进军轮胎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双方经过几轮谈判,几乎没有讨价还价就达成了协议。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方按照1:1换股吸收方案。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双星轮胎总公司由一个粗放型、乡镇作坊式的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轮胎行业的骨干企业,目前已具备年产值30亿元的规模,整体实力排名中国轮胎行业前5位,世界第28位,并在2004年被评为中国名牌。
但是,“双星”吸收合并“华青”只是汪海进军轮胎业的第一步。2005年3月18日,双星集团托管东风轮胎合作协议在武汉正式签订。与此同时,“双星托管东风、东风重振雄风”恢复生产誓师大会也在东风轮胎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汪海民族品牌战略的又一重大发展。
东风轮胎是由原化工部于1969年投入巨资组建的国家轮胎骨干企业,年生产能力曾接近300万套,曾被誉为中国轮胎业“四大家族”之一。1993年,东风轮胎集团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组建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金狮集团注资2.8亿元,持有东风轮胎55%股份,此举一举使得该企业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外方控股合资企业。然而合资也未能扭转东风轮胎走下坡路的命运,终因其资金、管理、市场等诸多原因,企业举步维艰,未能摆脱困境。2004年5月起,这个一度辉煌的企业陷于全面停产的境地,“双星”托管东风轮胎协议的签订使“沉睡”的东风轮胎开始苏醒。
汪海在“双星托管东风、东风重振雄风”恢复生产誓师大会上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动员讲话,先后获得了47次热烈掌声。他最后表示:“双星重组东风,东风重振雄风”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新一代的双星人创中国轮胎业的民族品牌”这个志向一定能够实现!
目前,双星东风轮胎公司,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与美国、伊朗、德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10多家国际经销商建立了轮胎出口合作关系。在国内市场,现已形成了近100家国内代理商,建立起了具有良好市场发展潜力的市场网络,成为东风汽车公司、北汽等国内10多家著名汽车生产厂家的配套合作伙伴。
在中国,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怀有一种“当官”情结。综观汪海的人生轨迹,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双星”企业。是否可以说是个例外?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摆在汪海面前时,他笑了笑。“说实话,你说我一点进官场的野心也没有过,那是不对的。”“因为官场地位高,这是自然的,不要回避这种现实。”汪海坦率地说,自己年轻时也曾经从“将军梦”中不时醒来,企盼着走另一条路:官场。
但是,问题在于当官为什么?是为了自己捞一把,还是为强国富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汪海回答:“我敢肯定,我上任青岛老百姓能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我要干实事,我不可能当一个为自己捞的市长。”
汪海说这话时,是1988年。这时候正逢青岛市政府改选,传说47岁的汪海会当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市委书记刘鹏支持他。当时,山东省委书记是与汪海家乡相距仅10公里的老乡,与汪海的大哥还是战友,汪海完全可以找他帮忙,但是汪海不屑于这样做。他认为,当官要凭业绩。他任橡胶九厂党委书记以来,九厂的改革成就和巨大发展是青岛市上上下下有目共睹的。1988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走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这在青岛市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对自己的当选充满信心,并准备大干一场。没料到,上级不同意,理由是:有人民来信。刘鹏书记安慰汪海说:“下届吧!”
汪海回厂以后立即召开全体管理干部会议,情绪激昂地向大家保证:
“你们不要再议论汪海到哪儿当官了,汪海决定走市场不走官场,以后当职业企业家!”
但是后来一直还是有人提议汪海去山东省当工会副主席;成立威海市时,上级点名叫汪海到威海市当一把手。对这些,汪海再也没有往日的激情。他说:“走官场我总感到事事受阻不顺心;可是到了市场我就精神振奋,市场是我的路。”
从此,汪海彻底断绝了“走官场”的念头,一心一意带着他的数万员工“走市场”。他脚穿“双星”鞋,从海南岛到乌苏里江,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市场成功之路;他飞越太平洋,奔走东南亚,往来欧洲大陆,在国外开拓进取,创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名牌。如今的“双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鞋厂发展成为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和包括印刷、绣品及三产配套在内的八大行业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集团,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由两千多人发展为五万人,固定资产由不到1000万元增长到60个亿元,年销售收入由3000万元增至100亿元,出口创汇由175万美元增至2亿美元,上缴利税总额达30多亿元。
中国企联名誉会长袁宝华在2004年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双星进入市场20周年研讨座谈会”上说:“听了‘双星’20年巨变汇报之后,一个很重要的感觉就是,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双星的经验充分说明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进则退,企业领导人、企业经营者、企业家要敢为天下先,像汪海那样敢于吃螃蟹,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久。”
“敢为天下先”是汪海的座右铭,也是汪海创业史的真实写照。回顾30年的创业历程,正是在汪海“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指引下,“双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成为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民族品牌。但是,敢为天下先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比如,汪海第一次召开记者招待会就被人连夜告到市纪委。然而汪海并没有被风险所吓到,更没有成为风险的牺牲品,相反,他把风险化为机遇和成功的阶梯,率领“双星人”,把“双星”品牌不断做强做大。
汪海之所以敢为天下先,当然与上级领导的支持和保护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汪海本人的理念和素质。首先是民族精神。他常说:民族精神就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它是民族尊严的标志,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双星作为一个竞争性极强、国外品牌冲击最早的国有制鞋企业之所以能这样长盛不衰,并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商战中不能没有精神,不能不要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民族精神。汪海让中国女排穿上中国鞋、拒绝国外同行的高薪聘请等等,都表现了汪海强烈的民族精神。其次,企业家的品质。汪海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将企业家的品质概括为八个特征:政治家敏锐的头脑;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统领全局的谋略;诗人的浪漫风情;实干家锲而不舍的苦干精神;外交家的翩翩风度;鼓动家的激情和演说才干;冒险家的胆识与创新勇气。第三,实事求是的作风。汪海曾说:“正是因为我们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才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战胜了各种风险,真正创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第四,严谨的生活态度。在中国,一个改革者要倒下去,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汪海说:“有两条我认为非常重要,处理不妥,你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倒了:一条是你作为企业家,能否抵抗得住金钱的诱惑;一条是与女人的交往要特别注意分寸。也就是,别装错了兜,别上错了床。而恰恰在这两个方面,任何人都抓不住我的把柄。”
汪海简历
汪海,1941年生于山东省微山县。1965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越,时任副指导员。1971年转业至青岛,任青岛橡胶九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92年,双星集团成立,任党委书记兼总裁至今。汪海连续五届当选全国胶鞋协会理事长,同时兼任橡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从1959年起,汪海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管理专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华十大管理英才、十大化工风云人物等上百个荣誉称号,继93年被载入"世界五千伟人录"、95年被评为"世界风云人物"后,又先后获得"国际优秀企业家贡献奖"和"世界杰出人士"称号,并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外交风云录》中唯一入选的中国外交企业家。汪海总裁企业家身价高达321.42亿元。2002年,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风云人物";2004年,获"中国服饰业最有影响力企业家"、"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最受关注企业家"等荣誉称号;2005年,获“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优秀领导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全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功勋企业家”荣誉称号。
汪海语录
1 、市场是企业的根 管理是企业的本 文化是企业的魂文化理论的管理是最顶尖的管理。
2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 、跟着市场走 围着市场转 随着市场变
4 、用户是上帝 市场夺金牌 。
5、只有疲软的产品 ,没有疲软的市场。
6、产品+感情=市场
7、全员转向市场 全员参与竞争
8、琳琅满目的市场 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9、市场中的企业家 就是战场上的将军
10、市场是永不停息的战场 。
11、市场理论不更新, 企业不会再发展。
12、下海进市场 ,上山争市场, 出海闯市场 ,品牌运作抢市场。
13、瞄准市场定位, 瞄准品种变化, 瞄准竞争对手。
14、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市场是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标准。
15、市场是检验企业的最好天平。
16、名牌是市场经济中的“原子弹”。
17、名牌是“双星”员工的“金饭碗” 。
18 、创名牌就是最好的爱国。
19、创世界名牌, 为国家争光 ,为民族争气 ,为企业增辉。

20、没有名牌的企业, 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21、没有理论、没有思想的骨干队伍 是没有希望的队伍 。
22、没有理论、没有思想的企业 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
23、创名牌难 保名牌难, 发展壮大名牌难上加难 。
24、名牌在我心中, 质量在我手中 。
25、名牌为我增光, 我为名牌增辉。

26、企业什么都可以改革, 惟有质量第一不能改革
27 、质量等于人品, 质量等于道德, 质量等于良心。
28 、愈是名牌愈要重视质量, 愈是名牌愈要提高质量。
29、以质量保名牌, 用名牌创效益。
30、用智慧去经营 用商标覆盖市场。
31、用做人的标准对待名牌, 用自己的良心做好名牌 。
32、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名牌
用优秀的素质创出名牌,用过硬的素质去干名牌,用坚强的素质去保名牌。

33、岗位是市场, 竞争在机台, 全员都创新 ,人人出成果。
34、产品的开发是首位的,产品的宣传是必须的,产品的销售是关键的 。
35 、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经营推销=市场成功。


相关链接

·周厚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委员
·沈文荣--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季克良--中国贵州茅台酒长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
·谭旭光--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CEO)
·宗庆后--杭州哇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邹节明--桂林三金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党委书记、集团研究所总工程师
·师春生--天津金耀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正规beplay官网  主办
地址:beplay体育助手
京ICP证 05008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