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旧貌换新颜”的实践与体会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玠 (2002年4月7日)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首先感谢中国企业联合会为我提供了一次与各位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我就鞍钢“旧貌换新颜”的实践与体会向大家汇报如下。 我是1994年底从武钢被中央调到鞍钢担任总经理的。可以说,在武钢时,我对鞍钢就是慕名已久了。因为搞钢铁的都知道,鞍钢是解放后国家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共和国钢铁战线的“长子”,不但出钢材,而且出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的钢铁企业都有鞍钢人,而且很多人还担任了领导职务。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武钢时就发现,武钢人说的是一种独特的“青山话”,因为武钢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当年支援武钢建设的一大批鞍钢人就生活在这里,东北话加上湖北话就变成了“青山话”,可见鞍钢影响之大。 可是,94年底我到鞍钢时,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合同严重不足,产销率仅为80%,回款率只有65%,人欠货款高达138亿元,资金无法周转,拖欠职工三个月工资,两座高炉已停了下来,靠党员集资7000万元买煤维持生产,而且出现了严重亏损,生产经营形势非常危急。此时来到鞍钢,我不仅感到责任重大、而且压力更大。当时最让我头疼的主要是两件大事:一是改革,二是改造。 先说改革。我到鞍钢后才真的感到,鞍钢的确是太大了:号称50万人,其中全民职工19.2万人、集体职工18.5万人,还有全民和集体离退休职工12万人;既有全民企业,也有安置返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的集体企业,离退休职工还搞了“老有为”公司,还办了一大批第三产业实体,所有亏损单位靠吃补贴过日子。另外,鞍钢还是一个“大而全”的小社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人家说鞍钢除了没有检察院和法院外啥都有,我们的一个偏远矿山连殡仪馆都有。这种“大”说明了什么?说明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劳动生产率低。50万人同吃800万吨钢铁饭,人均产钢20吨/年,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50。这种现状不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用说被先进企业给打败,就是自己也把自己给拖垮了。所以说,不改革鞍钢就没有出路。那么怎样改?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员增效、转机建制。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有两个矿山公司,一个是鞍矿,一个是弓矿,当时我们对这两个矿山经营状况进行了测算。好家伙,这一算把我吓了一跳。1万多人的弓矿,一年亏损竟达4.5亿元,鞍矿一年亏损3.9亿元,而且矿石价格大大高于进口。当天晚上我觉都没睡好,第二天早早就找到弓矿经理,问他一年发工资要多少钱,他说一年工资1.06亿元。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意见,说不如把两个矿山公司停下来,宁可发给他们工资,然后买进口矿都划算。从算术的角度讲是这么个理,但却不能这么做,这是保持几万职工队伍稳定的大事。必须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把两矿与主体划开,让他们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从1995年二季度起,我们将弓矿和鞍矿从钢铁主体分离出去,授予他们独立法人资格,成为鞍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并要求他们按市场化运作,三年扭亏。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他们提前实现了扭亏目标,矿石价格也大幅度降低,由1995年的305元/吨降到2001年的262元/吨,今年一季度矿石价格已经低于市场,但他们仍然有效益,去年弓矿盈利1066万元、鞍矿盈利3562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改革,鞍钢已组建了27个全资子公司,母子公司体制已经形成,这些子公司6年累计比1995年减亏增效99.32亿元。从事钢铁主业的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在国务院向鞍钢派驻监事会的同时,集团公司向各子公司派驻了监事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民在岗职工由1994年底的19.2万人减少到2001年底的13.96万人,减少了5.24万人;从事钢铁生产的职工由10.57万人减少到3.96万人,减少了6.6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94年的58362元/人·年提高到2001年的96304元/人·年。同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效益增长点,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 在座的大多是企业的领导,我想大家都有同感,国有企业特别是像鞍钢这样的老企业搞改革,最大的难点还是职工的思想观念问题。例如去年,由于改革的需要,我们决定将生活服务公司的车队划归集团控股子公司一一鞍钢商贸集团。这些职工就很不理解,认为控股子公司不属于鞍钢,是鞍钢不要他们了,于是就开始上访,而且要同我对话。我同他们对话了4次,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五一”节放假期间,我主动到他们家去做工作。我走访了几个骨干职工家庭,又召开了几次座谈会,使他们对这次改革有了正确的理解。我们又给这个车队添置了几台新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现在这个车队积极参与运输市场招标,活源比较充足,职工队伍也很稳定。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觉得改革过程中,有些职工的观念一时转不过来,这不能全怨他们,这是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需要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求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平稳地不断推进下去。 下面讲一讲技术改造。为什么说技术改造也是我当时到鞍钢后感到最头疼的大事呢?大家都知道,鞍钢不仅大,而且还很老,始建1916年,已有86年历史。解放后虽然也经过不断改造,但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到鞍钢后我作了一个统计:代表落后工艺的平炉钢占钢产量的62.97%,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约40%,连铸比仅为24.88%。生产钢材的装备中,落后或应该淘汰的占70%,比如说当时鞍钢最大的成材厂半连轧厂,轧机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产量不算小,占40%,但品种和质量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价格比国内先进企业每吨要低200-300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6%。这样的装备生产的产品,计划经济时自己不用愁,因为有国家包销,但到了市场经济就不行了,没有人愿意要,当时销售非常困难,库存大量积压。如果说,不改革鞍钢就没有出路的话;那么不改造,鞍钢就不能生存发展。 搞改造,技术问题不愁,愁的是钱。鞍钢“七五”、“八五”负债搞改造,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一年就要支出财务费用17亿元,已经没有财力再铺新摊子,搞“大而全”。如果还像过去依靠贷款搞改造,产出的效益都不够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只能是恶性循环、死路一条。所以,“九五”改造就必须走出一条既省钱又不降低总体技术装备水平,符合老企业实际的新路子,我把它概括为“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高起点”:就是在关键部位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使整体装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少投入”:就是盘活一切可用的资产,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压缩投资额。“快产出”:大项目投资回收期不超过5年,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高效益”:就是既要做到改造期间不停产或少减产,又要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比如说平炉改转炉工程,我们只用5.2亿元、一年零九个月,就把炼钢系统原有的12座平炉全部淘汰,改建成了6座现代化转炉,而像厂房、吊车以及公辅设施等都是利旧的,不搞新建,就这样结束了鞍钢长达64年的平炉炼钢历史,实现了全转炉炼钢,转炉钢比平炉钢每吨降低成本100元,不到一年收回全部投资。我们又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了3台、新建了4台连铸机,到2000年底实现了全连铸,投资只是兄弟企业的一半,连铸比模铸每吨降低成本200元,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投资。 再比如,我们新建的1780热连轧生产线,这是鞍钢“打翻身仗”的“希望工程”。但当时鞍钢资金非常困难,如果按国家批准的75.6亿元投资,鞍钢也没有这个承受能力。我在武钢搞过“一米七”工程,后来又帮助太钢、梅山搞了热连轧工程,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就提出能不能用国家批准投资的一半完成这个项目,当时国内许多同行认为这是开玩笑。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决定设备上凡是国内能制造的全部由国内制造,凡是影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关键部位才由国外引进。这样做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国内的机械加工行业也给带动起来了。按照这一原则,我们找了美国GE、德国西马克、日本三菱三家公司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选择日本三菱作为1780项目总负责。在签约的前一天我同日方代表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最后又压了他500万美元(其实此前的价格已经比德国低5000万美元了)。在保证技术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我们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节省了一半的投资建成了年产350万吨热轧卷板的1780工程。这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热连轧机组之一,1999年10月投产以来,已生产高质量热轧卷板89.11万吨,出口欧美等国18万吨,今年一季度产量达8911万吨,相当于年产360万吨水平,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我们不仅消化吸收了1780机组的工艺技术,而且还用我们多年在热连轧方面开发的技术成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老半连轧机组,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投资仅相当于国外引进项目的1/3,每年增加260万吨优质热轧卷板;改造原有冷轧机,新增浅槽紊流盐酸洗线,形成一条国际先进水平的冷轧酸洗联合机组,每年可生产优质冷轧薄板150万吨。这三条板材生产线的改造,迅速提高了鞍钢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彻底改变了鞍钢过去给人留下的只能生产“大路货”的印象。鞍钢“九五”技改完成投资137.5亿元,比国家批复的总体规划节约了76.02亿元,经过国内许多专家测算评估,投资回收期只有3.7年,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鞍钢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去年,鞍钢生产铁913.7万吨、钢879.2万吨、钢材802.2万吨,分别比1994年增加123.4万吨、63.4万吨、246.4万吨。1995-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299.3亿元、上缴税金16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8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94年的288.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636.7亿元,净值由156.2亿元增加到411.9亿元,资产负债率由67.9%下降到48.69%. 现在鞍钢生产的产品与过去相比可是大不一样了,76.3%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说1780机组生产的热轧卷板已经出口欧、美等国18万余吨,当时这些卷板运到大连港准备装船时,码头工人还以为这是进口的钢材呢。再比如说我们大型厂的重轨精整加工线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完全具备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轨的精整加工能力,去年这个厂生产的高速钢轨,已铺设到国内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秦沈客运专线上。 1999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到鞍钢视察时看了我们几条生产线后,高兴地称赞鞍钢“旧貌换新颜”。 谈到创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我想最突出的体会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搞好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鞍钢实现“旧貌换新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中国已经加入了WT0,国有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那么对于我们鞍钢来说,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大“三改一加强”力度,来不断提高和壮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十五”末,把鞍钢建成以1780和1700热轧带钢生产线、宽厚板生产线、三条冷轧薄板生产线、四条镀锌板生产线和两条彩色涂层板生产线为支柱的现代化板材生产基地,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事钢铁生产的职工降至2万人以下,劳动生产率达到500吨钢/人·年以上的世界先进水平。所以说,我们有信心而且有实力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竞争抗衡,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