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在2004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大会上的专题报告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 姚景源 (2004年3月25日) 去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去年的经济工作困难比预想的要大,成就比预想的要好。我们经历的困难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二是重于常年的自然灾害;三是非典型肺炎,我们把它叫做突如其来的灾难。因为在前年预测去年经济工作困难时,我们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自然灾害都考虑在内了,但是任何人也没有预测到去年会发生非典型肺炎这样的重大事件。尽管有这样的困难,但是中国经济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6694亿,经济总量突破了11万亿,经济增长率达到9.1%。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中专门讲到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益处。去年我们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达到了1090美元,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到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增长时期。当然,一个国家它的人均GDP进入到一千美元之后,也会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比如说在消费需求方面,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可能对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会导致社会上会出现许多新的现象。 怎样看9.1的增长率?国际上的专家,包括国内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国际上的专家,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实际上是超过9.1的,认为我们是有意低报增长速度。国内有一种意见和国外的意见相反,他们认为我们的数字有水分。这9.1的增长率我们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生产角度上,去年整个经济增长最大的拉动力是工业生产的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长达到了17%,工业对去年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62.3%,在9.1的增长当中有5.7个百分点是工业的贡献。所以从生产的角度上看,推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重工业的增长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去年比轻工业快了四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国家重化工业的特征日趋明显。在工业39个大类当中,其中5大类,它的工业增加值占了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一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这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二是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是冶金;五是化工。这五大行业去年的增长占了全部工业增长的50.2%,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整个经济增长当中会看到中国经济的这种重化工业的特征是在日趋明显,走势也是越来越强。再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上看,去年的计算机增长了110%,汽车增长了33%,其中轿车增长了80.7%。发电量、钢产量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特别是钢铁,前年是1.8亿吨,超过了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总和,去年钢铁超过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四个国家的总和。所以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另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就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 第一,投资。200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55118亿元,同比增长26.7%,低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低于1992、1993、1994年经济过热的时期,应当说是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我们知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要依赖扩大内需。我前年到韩国访问,韩国的国家统计局局长跟我讲,韩国是1962年第一次赶上北朝鲜,人均GDP是83美元,在1962年以前韩国的经济不如北朝鲜。到了1977年韩国就达到了1000美元,1995年韩国达到了10000美元。从韩国的经验看,有三条:第一条是政府主导,第二条是出口主导,第三条是外资主导。韩国的国家统计局局长说,没有这三个主导显然是没有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三个主导带来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政府主导,它势必会导致市场经济机制发育不健全,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而且还要产生官商勾结等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出口主导,它会带来国内的内需不足;第三个问题是外资主导,它又会使国内的金融体系处于脆弱状态。韩国外资和我们国家利用外资还不一样,我们是利用外商允许他们进行直接投资,也可以和我们进行合资。韩国不是这样,韩国利用外资采取借贷方式,具体事情还是由韩国自己干,所以是一种借贷关系。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了之后,韩国经济就出现了重大问题,到1997年年底,韩国的外汇储备只有20亿美元,但是政府对外负债就有200多亿美元,所以当时金大中总统讲,韩国政府已经到了破产的状态。我们正是总结了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基本方针。而且我们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就是利用政府发行债券,然后政府利用发行债券所获得的收入进行直接投资,从而扩大需求,这是在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的时候,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我们从1998年开始,到去年一共投入了8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带动了近40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主要是投入到我们的基础设施。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过去是零,现在我国高速公路总长度是世界第二位。大量的投资为我们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增长和运行的基础,也为我们未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我们连续实施的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外记者问我,他说现在中国的投资效益太低,要我讲述一下中国的投资效益问题。我说,作为政府投资,不光是中国政府投资效率低,世界各国的政府投资效率都低,因为考核政府很重要的是提供公共产品,它不像企业,考核企业的指标是利润率。作为政府,公共产品是它追求社会效益的第一标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单纯用经济效益来判定政府的投资。 从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2003年,我们看到,在投资当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在投资总额中民间资本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和增速越来越快了。前几年整个投资都是过度的依赖政府预算内投资,但是2003年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预算内资金同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首次出现下降,而民间资本和民间的投资在迅速的增长,2003年企业自筹资金增长了39.7%,就是说投资越来越由政府主导到了市场主导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特征。也正因为出现了这个特征,我们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才能从1500亿元降到去年的1400亿元,再到今年,我们发行1100亿元。正是由于这种状况我们才能够采取这样的一些政策。第二个变化就是在投资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业投资,工业投资占了整个投资的大部分。全社会的投资额增长率是26.7%,但是工业投资增长39.3%,大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长率。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在完成工业化的路程上,速度是越来越快了。2003年,在工业投资中,冶金增长了87.6%,有色增长了69.1%,机械增长了54.2%,纺织增长了67.1%,电力增长了19.1%。这是投资对整个经济拉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消费。中国的消费,去年一年的消费遭受了非典重大的撞击,但非典没有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也没有影响到进出口。在去年4、5月份,也就是非典期间,我们对消费在全国除了西藏以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搞了快速调查,对服务业,除了新疆是正值,其他省市区都是负增长,即使是没有非典发生的那些省份,比如云南,它的社会服务业下降也在10%,所以非典对整个的消费撞击是很大的。那时,像北京的饭店、酒店基本上处于停业和半停业的状态。但是最终的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9.1%,这是一个很好的成就。很重要原因是中国现在的消费处在一种结构升级的阶段。怎样理解呢?就是说当我们获得了货币收入之后,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储蓄从长期来看也是消费,我们用于消费总要投向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我们把千百万人、把众多人的消费的投向拿过来,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结构性的变化。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80年代,那时我们消费的主要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那时大家的消费主要是投向食品,就是经济学常讲的恩格尔系数,就是说人们的主要开支是用于食品,解决温饱问题,当人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温饱问题自身也在升级。比如说服装,再不是解决保暖为第一目的了,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可能不仅是保暖,它还要美。这个美它就升级了,升到一种文化的级别,升到一个品牌。所以品牌是人们解决了温饱之后才出现的,人们还处在一种饥寒交迫时期是不会有品牌的。吃也是这样,人们由过去的吃饱,现在也升级到健康,升级到绿色食品。所以,我们的消费结构在升级。 现在中国的消费结构是怎么升级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衣食向住行升级。为什么现在房地产和汽车业如此的迅速发展呢?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这条客观经济规律,房地产业和汽车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这个支柱产业不是政府任命的,不是谁定的,是市场决定的,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消费结构升级所决定的。从衣食到住行这种结构升级,我们看去年的数据,去年房地产业投资第一次突破了1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9.7%,它的销售却增长了34.1%,销售还是大于投入,就是销大于产,而且在住宅当中已经有92.5%是由个人购买的。这三个数据应该是房地产业一个良好的业绩,或者是一个标志;汽车也是这样,到去年年底,全国私人轿车的拥有量是489万辆,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46万辆。汽车业迅速的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还有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最突出的是手机。1989年,全国手机的拥有量是10000部,那时候手机是财富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把手机叫大哥大。到去年底,全国手机拥有量是26890万部。从1989年到去年,从10000部上升到26890万部,神话般的增长。我们常讲市场力量,市场经济的力量,什么是市场力量呢?市场力量就是千百万人的经济行为,经济学上也把货币叫做选票,大家都买了你企业的产品就等于选举你了,你就等于当选,都不买你的产品,你就没有选票,你就落选。落选经济上就叫破产。千百万人的经济行为凝聚到一起会形成一种伟大的力量,这个伟大的力量就是市场的力量,不是政府号召的。但是购买手机的行为是千百万人自发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自发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市场的力量之后,它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使我们中国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成为中国39个工业大类当中的龙头老大,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市场自主增长力量在加强,如果说过去主要是政府在推动整个经济增长,后来过渡到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那么现在看,就是市场自主增长力量在逐步的增强。 我们搞了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中国市场经济机制,按照国际标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把市场经济机制满分算一百分的话,中国也就是刚刚60分。什么样的情况是市场经济机制发育健全了呢?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市场自主增长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最基础的力量,这时才能说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了。所以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说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适应客观经济规律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大有作为;如果脱离了这个消费结构的升级,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再比如电讯,去年一年全国新装电话(无线加有线)是11200万部,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人口总和。所以,我说9.1没有水分,经济增长确实很快。这是消费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的拉动。 第三,进出口。近些年在预测和分析整个经济运行中,预测最不准的是进出口。比如,去年年初确定进出口总额增长是7%,但是实际运行的结果是进出口总额突破了8500亿美元,增长了37.1%,出口和进口都超过了四千亿美元,这是我们以前从未有的辉煌成就。中国出口迅速增长也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一些变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贸易摩擦也在增加。我认为,首先要用平常心态来对待贸易摩擦,一个国家当它的进出口贸易增加时,贸易摩擦是和进出口增长是成正比的。其次,过去在冷战时期,主要是政治摩擦,现在是贸易摩擦,这说明我们全党工作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了,贸易摩擦是一个标志。有一种观点是说美元贬值,从前年开始美元持续贬值,去年美元对欧元贬了30%。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美元贬值它和别的国家货币贬值还不一样,美国政府不管汇率,格林斯潘管利率。因为美元是处在一种霸主地位,它是纸票子,别的国家都是有形商品和有形服务,所以美国是不管汇率的。美元的贬值可以分析出美国经济很多问题,但是不能单纯的说美国经济如何。美元的贬值客观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出口商品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主要的竞争力不在这里,现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已经有超过50%是外资在华企业实现的,也就是说,跨国集团到中国来,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他们也带来了市场,有些出口市场其实是国际分工的一种调整。跨国公司过去是在东南亚,现在到我们大陆,那么由大陆出口还是它原来的市场。从这一点上说,在出口当中有50%以上是由三资企业实现的,这一条应归结为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果,因为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不会有这样的外资企业到我们国内来。 民营经济进入到进出口领域。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民营经济也具备了进出口权,在整个进出口的活动中越来越活跃。 在出口产品构成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已经超过了50%,但是这50%主要还是三资企业实现的,对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来讲,多数还属于低附加值产品。比如,福建做企业是很有名了,去年我国一共出口了50.3亿双鞋,全世界61亿人,去掉中国的12.9亿,我们等于给世界上一个人做一双鞋,但是一双鞋平均价格是2.5美元,附加值并不高。中国的出口其实最重要的优势是劳工成本低。劳工成本按照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概念,它包括劳动力的工资,劳动力的各种补贴,福利,就是保障这一块,还有包括对劳动力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叫劳工成本。我们国家的劳工成本是用一个标准产业。比如,我们用制造业作为一个标准产业,我们现在劳工成本是每人每年1200美元。用这个数如果做一个国际比较那就低得不得了,我们每人每年120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不到泰国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印度的90%。所以中国商品的出口应当说是劳工成本低是最重要的一个竞争性因素。但是劳工成本低,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这一点应该说它是市场机制形成的,是市场因素,这个竞争力它不成为WTO组织反倾销和实施贸易摩擦的一个理由。 在利用外资方面,我们前年直接利用外资是527亿美元,去年是535亿美元,连续两年是一千多亿美元的外资流入。大量外资的流入,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路透社的一位记者问我,怎么看待外资流入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我说这个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地方,向利润率较高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现在全世界每天流动的资本是五万亿美元,这些资本每日每时都在寻找利润率更高的地区,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它是一个规律,资本只有在运动当中它才成为资本,它才能够增值。我们要把精力放到优化我们的环境,使你这个地方能够成为为资本提供高于它原来所在地的利润率,那么资本你挡都挡不住,中国现在就是这样,外资的进入现在挡都挡不住。所以说,我们现在净增长是9.1,而世界平均是2.5,这样的状况资本怎么能够不移动呢? 这是去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从这个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在继续发展。比如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还都在支撑着整个经济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整个经济的运行仍然还会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去年是9.1,今年从各种要素上来看,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高位运行。今年人代会上提出经济增长目标是7%。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对中国经济,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所面临的问题。肯定成绩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正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经济沿着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发展。首先说两个老问题,一个是农民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 农民问题。现在大家在三农问题上都有这样一种片面理解,就是单纯的把三农问题理解成为实际上的农民问题,把农民增收问题理解为农村生活水平能不能尽快提高的问题,只理解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能不能尽快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再生产过程能否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城市人,也关系到每一个工业企业,所以它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农民收入的状况。 我国农民收入是这样划分的,年收入人均在627元以下为贫困人口。2002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是2800万人,2003年由于自然灾害又增加了100多万人,目前贫困人口近3000万人。我们这627元的标准和国际上的标准差距是很大的,国际上的贫困标准是用每天消费一美元来划分的,以每日一美元计算,一年就是365美元,365美元再乘以8.27,所得数字大大超过627元。如果我们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评价, 627元这条线还是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那么非贫困的人是什么状况呢?去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是2622元。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是不一样的。首先,在农民收入中有一部分收入是非货币收入,城市人的收入都是货币收入,都是可支配的。农民收入却不同,有一部分是非货币收入,比如他自己家种的粮食自己吃的,自己养的猪,杀了自己吃的,包括自己养的鸡自己吃的,这一块我们都把它算做农民收入。全世界各国都是这么算,但是国外和我们不一样。比如在美国,一个种小麦的人,他吃的面粉绝不是自己去磨,他到商场去买;一个养牛、养猪的人,他吃的肉也不是自己屠宰,他也是到商店去买。因为他们的产品商品化程度非常高。我国现在还有一个相当程度的自然经济,这一块全国各省市不一样,平均下来高的可以占到农民收入的40%,所以要从2622元中去掉40%。其次,农民还要有一笔支出,叫做生产性支出。他要购买生产资料,比如,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这一块支出,农民的家庭和城市家庭不一样,城市家庭就是一个消费单位,农民家庭它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他要比城市家庭多增加一笔生产性支出。这笔支出平均下来也会占到20%左右。如果去掉40%的非货币收入,再去掉20%的生产性支出,2622块钱已经所剩不多。这将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去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是8427元,农民仅为2622元,表面看起来是3:1,实际上不是这个数。实际上农民要去掉非货币收入,还要去掉生产性支出,只剩千八百块钱了。城市人绝大多数都是有公费医疗的,是有保障的,农民没有保障,要把这样众多的因素放到一起,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绝不是3:1,是非常高的。收入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动荡,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二是农民这样低的收入会导致什么结果?现在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他们所消费全社会的商品却仅占三分之一,就是说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消费着三分之一的商品,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需求不足。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解除,我们越来越看到需求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问题,如果工业还是这样迅速的增长,投资还是在不断的增幅、在加快,农民收入上不去,最终消费需求上不去,整个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被拉下来,而且全社会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局面。所以现在一定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农民收入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农业问题有利于工业发展。我们一定要把三农问题当作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能否正常运转的重大问题来看待。 就业问题。去年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去年计划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实际上完成了859万;下岗再就业,去年计划目标是400万,实际上解决了440万。应当说这两个指标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就业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多年来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者说集聚起来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表面上看没有失业,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个问题开始出现了。去年结转下来的失业和下岗职工1400万人,今年还要有新增加的劳动力约有1000万,比如,新增加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今年大学毕业生是225万人,包括高中没考上大学的,初中没考上高中的,部队复员转业的,以及其他各种各样方式的等还有1000万人,加在一起2400万人。现在这个数据仅仅是国有企业这一块,民营经济也有下岗状况,现在还没有统计进来。据登记,我国目前失业率为4.3。所以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很严峻。当然中国在就业问题上也很复杂,一方面我们看到2400万,今年中央计划目标是解决900万,2400万比900万,显然这个缺口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就业难度也在加大。过去失业下岗的主要是四五十岁的人,现在就业的难度开始年龄下移,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出现难度了,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原来主要是摩擦性失业,现在结构升级也导致了一些失业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2400万比900万这个就业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也不要太紧张。首先,在目前已经下岗失业人员当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在从事隐性就业,这些人员约占下岗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在新增加的劳动力中,还有约有200万左右的人员不会构成就业压力。比如,高中生没考上大学,他们可能选择再读一年,今年不一定要工作,他们对今年的就业并不构成压力。再次,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上看,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应当保留一定数量的产业后备军,而这个产业后备军才能构成对在职人员的就业压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就业人员的总体素质。这一点是科学的,但问题是产业后备军究竟保持多大的规模,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数量的产业后备军,或者有一定数量的失业队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实在,充分就业是一个理论目标,全世界哪个国家也没实现充分就业。 除了老问题以外,从去年整个经济运行和当前的形势上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第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突破了11万亿元,这是一个很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成就的获得是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的。去年,消耗了2.6亿吨钢材,消耗钢材总量占了世界钢材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消耗了15亿吨煤炭,占了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30%;消耗了8.2亿吨的水泥,占了世界水泥消耗量近二分之一。这么大的消耗,我国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由此看出,我们是高投入、低产出。现在全世界的经济总量(GDP)是32万亿美元,美国一家占了10多万亿,占了世界总量的30%,欧洲是5万亿,日本4万多亿,这三家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我国这种高消耗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石油,我国石油年产量在1.65亿吨到1.69亿吨,而一年石油的消耗量在2.5亿吨以上,每年要进口原油、成本油上亿吨。在这样的能源状况下,不允许我们再沿着高消耗支撑高增长的道路走下去,也不可能走下去。不解决这种增长方式,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可持续性。 第二,协调问题。目前有诸多的重要问题都处在不协调状态,比如,投资和消费,应该说投资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投资的拉动,而经济的增长不可能长时期依赖投资去拉动。投资只是近期创造需求,一旦投资完成之后,就会产生供给,如果消费不足,肯定会出现生产过剩。前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在8%当中投资是4,消费是3,净出口是1。去年是9.1,其中投资是6,消费是3,投资在迅速上升,而且固定资产的形成率也在进一步提高。从今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各方面都不错,工业1、2月份增长16.6,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9个百分点,略有回落;消费增长10.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了35.4,也是很不错的。因为去年确定了出口退税政策之后,很多人担心出口能不能行,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现在开局两个月,增长还是很不错的。尽管出现了79亿美元的逆差,也是正常的。当前的主要问题在投资,投资增长率53%,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率过高,投资规模过大,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规模也过大。投资过大势必影响消费。我国的最终消费率连续十年平均是59.5,全世界平均79,我国低了近20个点,显然消费不足。引起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一是农民问题,农民收入低,没有货币支付能力,产生不了消费;二是投资规模过大;三是社会分配差距大。清华大学社会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最富有的人占有社会财富53%,20%最穷的人占有社会财富3%。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消费。因为占有社会财富一半以上的20%的人,他有支付能力,但基本上没有消费欲望;而最穷的这20%的人,有消费欲望却没有货币的支付能力。所以,分配问题也是影响消费问题很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中间收入阶层,一旦这个阶层成为社会消费的主体,社会消费就会成为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只有当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时,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四是改革措施一并出台,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一并出台,会导致人们心理预期发生变化。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经济现在的一个现象,一方面是消费不足,另一方面银行储蓄存款在迅速的增加。到去年底银行储蓄存款已经是11万亿元,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存款是人们放弃了"即期"的需求,放到银行存起来,是对未来提供保障用的。这是经济上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大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也不协调。比如第三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比重中占33.7%,2003年下降为32.3%。我们知道,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这32.3%与国际比较,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美国超过80%,发达国家平均都在70%以上。我国就业问题严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三产业不发达,并且都是低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更是发展不起来。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从去年外商投资结构上来看,外商投资也在发生变化,大量的投资还是投到制造业上,但是增长幅度最快的是第三产业。这说明外商已经看到中国第三产业是将来最有发展空间的产业。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协调。去年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在拉大,农民和城乡居民收入也在拉大。在去年的工业经济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长率是17%,但是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增长率却仅为8%,仅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二分之一,工业增长主要是靠大中型企业,靠规模以上的企业,众多的中小企业不发达,活力不强,还没有使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三,中国经济的两个热点问题,即经济是不是过热,今年能否发生通货膨胀。有专家讲中国经济过热,我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还不能讲过热。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因为去年9.1%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超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平均的增长速度。从1979年开始,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9.3%,去年9.1%的增长速度没有高过平均值。关于通货膨胀问题,从去年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2,就是说通货膨胀率,当年没有达到引起通货恐慌的状态,而国际收支状态也是比较好的,去年我国贸易顺差是200多亿美元。从总体上看,不能讲中国经济过热。个别行业确实有问题,个别部门确实有问题,对这些问题也不要用简单的行政办法,不要用泼凉水的办法。要适时适度的调控,要保护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中国经济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危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通货膨胀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从2001年开始这个指数是负增长。大家知道,前两年我们都说通货紧缩,物价都处于低迷状态,2003年开始由负转正。2003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8,11月份是3.0,12月份3.2,指数迅速上扬。从理论上讲,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为正数叫通胀,成为负数叫通缩。一般来说通胀里面还分两类:一类是到了两位数的膨胀叫做恶性通货膨胀;一类是一位数的膨胀叫做温和通货膨胀。现在看,中国能不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这要看两个问题: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否继续上涨。我国这次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粮食价格引起的。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了10000亿斤,大丰收,粮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粮价下跌,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从1998年以后,粮食总产量也在减少,一直到去年,由于自然灾害,当年减产5.8%,总量是8613亿斤。这种降幅导致粮价上涨。我们说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的就是涨价。农产品有个经济规律,叫做蛛网理论,就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就是说,如果本期产量高了,价格就得下降,如果本期产量低了,价格就要上涨,而这个价格上涨和下降又决定下一期产量。因为价格上涨了,农民就会多种、多养。按照这个规律可以预测,去年和现在粮价上涨肯定会刺激今年的粮食增产。去年秋冬播作物全国增加了800万亩,今年春播作物计划要增加2000万亩,所以粮食总的供给不会发生太大问题。粮食是需求弹性非常低的产品,粮食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不会太强。二是其他消费品价格都在下降。服务价格现如煤、电、水应该保持稳定。如果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并能够顺畅地转移到生活消费资料上面来,就会使整个生活资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汽车,现在钢材价格上涨了,汽车制造企业,能不能把钢材上涨成本通过汽车销售转移到消费领域呢?它转不过来。尽管汽车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目前需求和供给之间还是供给大于需求,还是一个买方市场,所以汽车无法涨价。电视机也同样,目前,我国电视机总产量是6000多万台,在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0台,农村是60台。在国际上,现在美国、欧盟都在反倾销,我们的出口遇到很多的贸易摩擦。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机价格无法上涨。所以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只有企业自己去消化它。如果消化不了,一是减产,一是破产,这也是优胜劣汰。最终结果无论是减产,还是破产,都会重新导致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减少,上游的原材料价格必然要下调。所以我们现在看钢材的价格已经开始下降了。一方面我们要防止通货膨胀,看到通胀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要形成通胀恐慌。形成通货膨胀的恐慌心理,对于经济是很不利的。 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要不断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我们要不断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做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是毫无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