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 业 家 在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中 的 使 命
--在2005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大会上的主题报告

中国企联执行副会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2005年4月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应邀参加2005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活动,与企业界的各位老友新朋相聚蓉城,共话中国企业发展大计,感到十分高兴。借此机会,我想就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问题谈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强调"和为贵"、"知和而和";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倡导"知足"和"不争之德"。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注重建立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道德体系,进而达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理想社会。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上落实。只有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都来共同努力,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蓝图才能早日实现;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更有利的环境。作为企业家,应当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并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家责无旁贷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微观主体。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家责无旁贷。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这必须建立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国家财力日益增长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物质财富的强有力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是以企业为依托载体的,企业是社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创造社会财富为己任。如果离开了企业的财富创造功能,也就失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纵观那些经济运行比较健康、社会发展比较和谐的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盈利能力强、具有强大财富创造功能的企业,这些企业构成现代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稳定器,在社会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
第二,企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使得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找得到工作,有收入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由于企业是社会劳动力最主要的吸纳器,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通过新兴企业的不断产生以及既有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三,企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予生存与生活的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能力决定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企业中渡过的,企业是人们群居和与人交往的主要活动空间,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影响着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企业界员工的生活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
第四,企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的一点,是要实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知道,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然界的各种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获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生产载体。由于自然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制约了企业的盲目掠夺行为,企业财富的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企业任重道远
  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加快变革转型,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地位日益崛起,多年来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处于转轨时期,我国企业的历史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存在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整体上竞争力不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对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而言,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企业的财富创造和积累能力相对不足。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以根本性解决,市场化运行机制依然比较脆弱,企业的财富创造与积累能力还不高,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还不扎实。比如说,相比于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资产规模总额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5.61%;从人均资产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2.41%;从营业收入总额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7.30%;从人均营业收入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6.23%;从利润收入总额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5.30%;从人均利润额看,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1.63%。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企业整体上盈利能力不强,财富积累水平不高,还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财富。
第二,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明显。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积极致力于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外延粗放型特征依然十分明显:一是能耗和物耗比较高。目前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1/4、氧化铝约占1/4、水泥约占1/2、煤炭约占1/3、发电量约占1/8,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1/30。据测算,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二是循环经济比较落后。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三是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对自然资源持续过分的掠夺,使得我国生态破坏趋势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每增加1个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国城市地区大气质量很差,北方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36微克,超出国家一级标准2倍以上,超出国际标准数倍至十多倍。在2002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公布的世界10大污染严重城市中,中国竟占据了7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当年GDP的8%。而据中科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们国家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 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仅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已占到当地GDP的13%,等于甘肃和青海一年GDP的总和。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第三,安全生产的意识有待增强。近年来多次发生的矿难事故,以血的事实警示我们:安全生产,重如泰山。以人为本、安全生产,是企业维护员工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客观地讲,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有的企业没有配置基本的劳动保护措施,员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企业不能及时地维护劳动设施,改善劳动环境,员工处于危险的作业状态之中;有的企业为求一时的经营绩效,大幅提高员工的劳动强度,员工基本的休息时间难以保障。最近一两年,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凸显,某些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顾企业设备设施的负载能力,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盲目提升生产速度和加快生产进度,由此酿成了许多重大悲剧。这其中,河南郑煤集团、辽宁孙家湾以及陕西陈家山等地发生的多起特大矿难事故更是骇人听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仅2004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就达1736起,死亡2644人。我国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这远远超过美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03的水平。无视安全生产的结果,使企业自身付出了惨痛代价,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构成严重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
第四,依法治企的认识需要深化。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社会。而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对企业来说,落实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要依法治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法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不少的薄弱环节:一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还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企业之间为抢夺客户、占领市场展开非理性竞争,热衷于规模竞赛,市场秩序需要下大气力进行治理整顿。三是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违约毁约、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公害。比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致使众多无辜婴儿伤亡,ST民丰、ST啤酒花以及宏智科技等上市公司丑闻事件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有人测算,我国每年因缺乏诚信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GDP的增量。以上事实表明,我国企业依法治企的观念还有待强化,民主法治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企业家应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当今中国,企业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社会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家的责任随之加大。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又赋予企业家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我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持企业活力,创造更多财富。建设群众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裕、四方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涌现的社会财富的有力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又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根基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财富创造功能的企业。而造就这样的一大批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这是企业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根本体现,也是企业家的应有职责。
保持企业活力的关键是创新。通过持续创新,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保持企业活力,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尤为重要。企业家应该努力推进以下三个层次的创新:一是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把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二是管理创新。企业家要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主动适应新的经营环境,适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反应敏捷、决策科学、激励有效、协调灵活、执行有力的学习型组织。三是技术创新。增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力度,有选择、高起点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不断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第二,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实践表明,要想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否则,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将对我们进行报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依靠资源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形势面前,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我们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已经迫切地、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客观地讲,企业是资源消耗最大、最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企业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保护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一是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增强资源节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大力开拓循环经济,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做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三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路子。
第三,履行社会责任,造福社会大众。马克思说过:"去为别人谋福利的人是伟大的"。随着企业和企业家地位的上升,正确处理经营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更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做造福社会的群体,已经成为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人们对企业家的殷切期盼。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表现,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诚信立业,恪守商业信誉和公认的道德规范,合法经营,诚实自律,自觉纳税,积极致力于诚信社会的构建。二是服务客户,企业家要视产品服务质量如生命,把好产品生产的每一个关节、做好服务供给的每一个细节,为社会献上最优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三是回馈社会,自觉关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投身慈善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和谐企业。把企业建设成为人与人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有许多方面,主要的有三个层面: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创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创业环境。二是员工福利的保障。注意克服短期行为,一心一意将企业做大、做强,以实现企业盈利的长期稳步增长,保障员工福利水平的不断增长。三是内部矛盾的化解。企业家要善于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已激化了的内部矛盾,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左传》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伊朗有句谚语:"哪里没有相互间的和睦,哪里就没有生活的富裕"。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谢谢大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