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知识文摘
二O一八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 18-02-27 02:31:43pm

健康知识文摘

中国企业联合会老干部处一八年第1总第151

五类胸痛事关生死

胸前闷痛、呼吸不畅,很多人都曾经历过。80%左右不需要特别住院处理,但有一些胸痛急症事关生死,亟需引起重视。

急性冠脉综合征它是冠心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这种疾病的高发年龄为40岁以上,但20岁-40岁的患者也不少。一旦发病,患者的胸骨部位会有强烈、难以忍受的疼痛,有明显胸闷或呼吸困难感、出汗。这种症状会至少持续20分钟,含服各种“救心丸”都不能缓解,或服后很快复发。症状发作时,伴有明显心电图改变,根据症状和明显的心电图变化即可做出准确的诊断。

主动脉夹层大部分主动脉夹层是在严重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病。胸痛发作可能出现在胸骨、后背或腹部。这种胸痛也是剧烈、难以忍受,伴有出汗。持续时间一般超过心肌梗死,最长可达数天。主动脉夹层会累及不同的脏器供血,因此还会伴随其他不同症状。主动脉CTA(CT下血管显像)可较快速、准确诊断,必要时急诊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外科手术能降低死亡率。

肺栓塞它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一些有血栓“体质”的患者,如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久坐不动,或部分肿瘤患者等。小的肺动脉栓塞更易导致胸痛,大的血栓栓塞多伴有呼吸困难,严重的也能致死。确诊肺栓塞也需要做肺动脉CTA,而血栓指标D-二聚体正常可作为初步的排除指标。大的肺动脉栓塞需要急诊溶解血栓或手术取栓治疗。

气胸易发于有肺大疱的患者,常发生在连续用力咳嗽,憋气等情况下。症状为突发的胸痛,伴随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一般肺部体检及常规胸片即可明确诊断。

纵隔气肿发病一般伴随邻近器官的疾病,少数情况下与一些不当的医疗操作有关。患者出现胸痛时常伴随呼吸困难,有时伴有颈部胀感、恶心、呕吐等。胸片或胸部CT可确诊该类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患者需要急诊处理排出纵隔气体。

胸痛不可忽视,严重胸痛伴呼吸困难或晕厥的情况更要警惕,通常提示可能有危在旦夕的疾病发生,及时救治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生命时报2017.10.27刘锦华

血栓爱找这些人的麻烦

尽管任何人都有可能得血栓,但有些人得血栓的风险更高。美国某专业健康杂志网站近日对此进行了总结。

体重超重的人肥胖的人患上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人。这是因为,身体承受的重量越重,血液流动起来就越困难,长时间处于坐姿更会增加得血栓的风险。

吸烟者吸烟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危害,血栓就是其中之一。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让血细胞更有可能凝集起来。吸烟还与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有关,它是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最大的推手之一,更不用说它还会增加患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孕妇即使孕妇坚持锻炼,她们患上血栓的风险也会上升。这是由于孕妇血液中流动的雌激素含量增加导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胎儿的生长,它们会对孕妇腹部的血管和骨盆施加压力,阻断血流,从而造成血栓。

服用雌激素的人服用避孕药的人患上血栓的可能性会增加3倍-4倍。原本健康的女性会因此而腿部肿胀、气短和胸痛。此外,在更年期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也应当重视血栓的隐患。

感染或有炎症性疾病的人如果你正在应对严重的疾病或感染,就要提防异常血栓的症状。有些类型的癌症(如脑癌、卵巢癌、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肺癌和肾癌)会增加患者得血栓的风险。有些时候,血栓会在癌症之前出现,这就意味着它们可能是癌症的一个警告信号。此外,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或炎症性肠病,如节段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增加得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的人你可能因各种原因连续几个小时不移动身体,住院就是其中之一。身体遭受严重外伤、生重病或做手术的人会因为在病床上久卧,导致患血栓的风险显著上升。

此外,坐在私家车、公共汽车或飞机座位上几个小时不动,也会增加患血栓的风险,特别是当喝水不够充足时。

有血栓家族病史的人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患有血栓,而你又没有受伤或得病,但却得了血栓,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会使血液黏稠,更易形成血栓。

以前得过血栓的人如果你有血栓的疾病史,你很有可能再次得血栓。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这是因为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对静脉造成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导致多发性血栓。

北京青年报2017.11.20王萌

烦人的三块“小石头

结石虽不是不治之症,疼起来却要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介绍,由于发作痛、危害大、易复发、尿结石、胆结石和胃结石这三块“小石头“,困扰着几亿国人。

尿结石 慢性的更可怕

泌尿系统结石也称尿结石,是尿液中结晶沉积导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系结石诊治中心主任陈奇介绍,疼痛和血尿是尿结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如输尿管结石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剧烈的肾绞痛,常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但不会危及生命。反而是无明显疼痛的慢性结石,会带来长期梗阻、感染,逐渐损伤肾脏功能,最后导致脓毒血症、败血症或尿毒症。

“一般来说,小于 4毫米 的肾结石,可通过多喝水、多运动等生活方式进行排石;小于 7毫米 的肾结石,需要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进行排石;难以排出的结石,则需要手术治疗。”陈奇强调,治疗时,患者常常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痛的尿结石不用治疗。结石逐渐增大后,基本上不再移动,不会导致疼痛,却能使肾功能完全丧失。另外,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有可能诱发肾脏肿瘤。

误区二:盲目相信小广告。很多人觉得,体外碎石和溶石治疗快捷、方便,事实上,体外击碎结石必然损伤肾脏,积水严重的肾结石患者,肾脏的排石功能已受到损害,即便将结石击碎,也无法顺利排出。溶石治疗主要针对尿酸结石及胱氨酸结石。选治疗手段时,最好听从医嘱。

改变生活习惯对预防尿结石尤为重要。建议多喝水,尤其要注意夜间和清晨补水,避开饮料、啤酒、果汁;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豆类、葡萄、茶、橘子、番茄、土豆、竹笋;患病期间,肉类、动物内脏、沙丁鱼、蟹、咖啡等也应减少摄入。

胆结石 “三高”食物是祸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胰腺胆道外科主任医师黄耿文介绍,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吃过多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从而析出形成结石。

胆结石的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绞痛,痛感波及肩和背部,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常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饮酒或剧烈运动后。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胆囊、胆管的慢性炎症,诱发胆囊、胆管癌变。黄耿文介绍,不少人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小的或单个胆囊结石不用治疗。小结石易卡在胆囊管或掉入胆总管,诱发急性胆囊炎等并发症。建议小于 1 厘米 胆囊结石、无症状胆囊结石,要定期复查;胆囊结石达到 3厘米 以上必须手术;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需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易引起胆管梗阻、炎症,需手术治疗。

误区二:溶石治疗和体外碎石取代手术。不少患者对“切除胆囊”心存恐惧,但只取出结石,不切除病灶,日后更容易复发。溶石治疗对胆色素或混合型结石疗效并不明显,碎石治疗会增加结石流入胆道或胰腺的风险,进而造成更严重的疾病。

胃结石 老人最应当心

张能维介绍,胃结石主要症状是胃胀不适,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

如果结石不太大,症状也不明显,建议服用食物碱、苏打水促排。平时要少吃柿子、生山楂等食物,尤其别空腹食用,老年人及胃肠功能弱的人更应谨慎。注意及时治疗。

《生命时报》2017.12.01谭卓

对抗白内障手术不可替代

近日,一篇题为《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引爆网络,作者抨击某眼药水企业在广告中夸大宣传效果,使得消费者相信“眼药水就能够治好白内障”。为此,相关部门要求尽快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国内多位眼科权威专家强调: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这是全球眼科医生的共识。

白内障是眼球内的晶状体混浊。晶状体混浊会造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当白内障引起明显的结构改变时,可能合并青光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功能下降,就应该进行白内障手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该不该手术不能只看视力

视力达到多少需要做白内障手术没有统一规定,即视力好坏不是唯一指标。有时患者视力还不错,甚至能达到0.8,但对比敏感度差或因存在青光眼等风险时,也应尽快接受手术。手术时机的把握不仅取决于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的严重程度,也与患者对视力的需求密切相关,医生会权衡利弊帮助做决定。

很多老年人都是等到白内障成熟了,视力已经非常差甚至看不见时,才考虑做手术。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严重和晚期的白内障不仅给手术增加了难度,术后恢复慢,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做好术前准备利于视力恢复

首先要去医院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确定需要白内障手术后还要做体格检查,原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内科治疗达到手术要求,术前需点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手术当日需进行眼部清洁、散瞳等。

虽然现在很多医院白内障已成为日间手术,但并不是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还需要术后遵医嘱点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一般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要到医院进仔复查。白内障手术通常是先做一只眼,如果需要做另一只眼手术,中间有个时间差,需提前安排好时间和生活。

健康报2017.12.08鲍永珍

口腔溃疡不等于“上火”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软腭等部位。口腔溃疡发作时灼痛明显,严重时还会影响饮食、说话,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遇到口腔溃疡,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词:“上火”,随即使用各种清热降火药物治疗,但效果甚微。

“目前,口腔溃疡的具体发病原因不明,但通常认为是免疫和环境等综合因素引起。所以口腔溃疡并不等同于‘上火’,不要盲目服药。”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蒋德鲜说。

蒋德鲜说,有一些口腔溃疡可以找到明确诱因。比如,吃硬物时刮破了口腔某个位置,口腔黏膜上的细微创口会发展为口腔溃疡。此外,牙尖频繁摩擦,吃火锅、油炸食品,都可能引起口腔溃疡。

对于这些情况,只要阻断引起溃疡的病因,保持口腔卫生,正常情况下,溃疡两周内就可自愈。对于不明原因的口腔溃疡,可使用口腔溃疡药膜等针对性药物缓解疼痛。

“对于频繁复发或难以自愈的口腔溃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蒋德鲜提醒,有些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这类溃疡若被忽视或凭自身经验治疗,必然延误病情,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建议

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吃过硬、过烫、过于酸咸辛辣的食物,少喝酒及碳酸饮料。另外,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也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避免口腔溃疡找上门来。

《贵阳日报》2017.11.27汤欣健

空腹别做这些事

饮食习惯

空腹喝酒,容易醉。饮酒时,酒精由胃和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肝脏代谢。空腹饮酒会增加人体对酒精的吸收率,引起醉酒,也会损害肝脏和心脏健康。

空腹喝咖啡、浓茶,伤心伤胃。咖啡或浓茶的咖啡因含量高,空腹喝会剌激胃黏膜,影响肠胃消化功能。特别是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者,最好不要在餐前喝,否则加重肠胃不适。建议在咖啡或红茶里加些牛奶,以减少咖啡因对肠胃的剌激。此外,空腹时摄入过多咖啡因,还会令心跳加速,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反应。

空腹喝果汁,剌激胃。空腹喝果蔬汁不利于营养吸收,同时还会刺激胃黏膜,诱发胃溃疡。台北慈济医院中医科主任田莒昌表示,果蔬汁大多比较寒凉,适合饭后喝。

空腹嚼口香糖,易胀气。口香糖以天然树脂或甘油树脂为主要原料,再加入糖浆、薄荷等调和压制而成。长时间空腹咀嚼口香糖,容易引起胀气等问题。胃病患者常嚼口香糖,胃部会反射性地分泌出更多胃酸,加重胃部疾病。

生活作息

空腹洗澡,易头晕。有人习惯早上起床洗澡,觉得神清气爽。实际上,早上起床时,往往是血糖较低的时候,人体没有太多能量可供给,洗澡又需要消耗能量,空腹状态下洗澡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加之浴室空气不流通、温度较高,容易让人头晕目眩。建议最好饭后2小时再洗澡。

空腹开车,易出事。空腹时易出现低血糖症状,人会感觉头昏眼花、全身乏力、精力分散,甚至伴有恶心、出冷汗等情况,判断能力、应急能力下降,此时驾车易发生意外。

空腹锻炼,损健康。有人认为,空腹锻炼有助消耗更多热量。实际上,身体缺乏能量时,运动强度也会较平时有所降低,导致减肥效果也不理想。肠胃功能差、易低血糖的人,更不应空腹运动。

就医吃药

空腹服抗生素,易胃部不适。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等,建议饭后服用。饭后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有两个好处,一是抗生素口服药大多需要一天吃3-4次,跟着饭点吃药能避免漏服;二是多数抗生素对胃黏膜有剌激,饭后服药可避免患者胃部不适。

空腹吃止痛药,易恶心、呕吐。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很强,常用于外伤剧痛、内脏绞痛等。饭后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空腹吃胃药,效果差。胃黏膜保护剂可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黏膜保护剂在饭后1小时-2小时或胃不适时服用,可以避免药物直接与食物混合后影响疗效。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应间隔半小时后再吃胃黏膜保护剂,以免相互影响。

总体来说,肚子饿是身体发出的需要补充能量的信号,此时不要硬扛着,最好尽快摄入食物。建议饥饿时不妨吃些饼干、面包等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温热的米粥、面片、馄饨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生命时报》2017.12.05鲍捷

关闭窗口
正规beplay官网
地址:beplay体育助手
京ICP证 13027772号
Baidu
map